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06-12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6月6日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在腾讯会议作了题为《艾柯的歌声:新冠病毒造成危机的美学思考》的线上讲座。本次线上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担任评议人,对话学者有云南大学文学院向丽教授,中央党校范玉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韩振江教授,中国社科院刘大先研究员,兰州大学文学院魏宏远、郭茂全教授等。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

新冠疫情引发全球性的公共危机、社会危机、人道主义危机,已经成为二战以来最大的集体性悲剧事件。王杰教授认为,悲剧是人类应对危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悲剧人文主义文化在疫情中慢慢生长。通过对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细致分析,他指认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悲剧精神有别于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是人与人之间在悲剧性境遇中重建信任、重现人性之光的悲剧。

(线上讲座截图)

王杰教授认为,现代悲剧既是审美的形式,也是生活的形式。后疫情时代以现代悲剧文化为特征的新文明和新的社会机制将逐渐生长起来,这也预示了美学革命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在疫情这一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悲剧性事件面前,来到这样的历史情境中,重返回音之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安静、小心、认真地思考,相信人类和社会仍然充满希望。

(主讲人:王杰教授)

段吉方教授认为讲座结合新冠肺炎造成的社会危机、信任危机、情感危机,通过理论和现实、美学艺术、文本分析,不仅在实践批评上回应中国悲剧或悲剧人文主义及其传统,同时在理论思考上也有所升华。评议人张进教授认为讲座高屋建瓴、博古通今,将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忧患意识与美学革命的议题结合,兼具理性的反思与诗意的想象。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问题研究中,张进教授也在寻求和构建一个丝路审美共同体,作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回应,对于其中可能的研究空间和途径,他认为王杰教授的讲座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发。

在学者对话环节,向丽教授认为,悲剧并不是苦难或者灾难的一种重复,思考中国悲剧的表达机制及其展开方式意义重大。范玉刚教授认为时代的变化表现为人的情感状态及其思考方式的变化,我们需要回到回音之地,能够学会倾听,学会发声。韩振江教授在对话中谈到悲剧实际上是人对现实悲苦事件的一种反思和深度体验,这种体验可以相通,如同世界人民对新冠疫情的体验也许时间上有所错位,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别。刘大先研究员认为,王杰教授的讲座是在重大的疫情事件或者说转折之后,我们如何重建表述话语的问题。魏宏远教授说中国古典文学对悲剧性事件的书写,侧重从个人视角、个人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来描绘灾难,灾难的书写对人们情感结构的改变会产生深刻影响。郭茂全教授认为抗疫诗歌、绘画、摄影等文艺作品以生死主题书写生命悲剧,传递我们在非常时期共有的“情感结构”与相通的表达机制,疏导社会创伤情绪。

(从左至右为:段吉方教授、向丽教授、张进教授、王大桥教授、魏宏远教授、郭茂全教授、范玉刚教授、刘大先研究员、韩振江教授)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利芳教授总结道:王杰教授的精彩演讲、各位学者的智性锋芒以及参会同学的积极互动是这次线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她说,讲座真正要反思的不是疫情事件本身,而是疫情对社会情感结构的冲击,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悲剧人文主义表达、中国古代悲剧人文主义溯源以及中西悲剧理论的详细阐发,王杰教授提出建立在现代悲剧精神之上的悲剧人文主义文化,在审美和生活的双重意义上提供了应对后疫情时代诸种危机的美学回答。疫情让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介入现实、回应当下不仅是一种情怀和担当,更是中国理论话语继续生长的关键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