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冯国栋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网络学术讲座

2020-05-25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5月23日,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兰州大学杰出校友、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冯国栋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献的内与外:以佛教文献为主的思考》的网络学术讲座。学院魏宏远教授、白宪娟副教授以及部分硕博士、本科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魏宏远教授主持。

冯国栋教授从如何理解“文献学”一词展开讲座。他对“文献学”这一名词进行溯源,辨别“文献学”与“校雠”的异同,理清“文献学”的学术发展脉络,确定“文献学”的涵盖范围,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并戏称其为“六脉神剑”。明晰中国“文献学”的概念后,冯国栋教授将视角转向西方校勘学,以“异域之眼”关照中国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辨析该文本不同版本间的“实质性异文”和“非实质性异文”,并探究造成异文的原因。如果说以上内容偏重于文献的文本属性,那么,冯国栋教授接下来的讲述则侧重展现了文献作为物质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他以宋代大川普济的塔铭生产为例,解读了文本从行状到塔铭,从塔铭上石前到上石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针对研究对象的动态生产过程的考察,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解读文献的物质特征。最后,冯国栋教授道出了传统文献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传统文献学将文献视作静止不变的存在,侧重关注文献的文本性,忽略了文献的物质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当我们尝试从文本考古学、文献生产、书籍社会学等角度重新审视文献时,或许可以建立一种活的文献研究。如此,便可将内向、辨伪、孤立的传统文献研究转向外向、释伪、整体的活的文献研究。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中,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谢一丹就《景德传灯录》中后人有意增入文字以改造文本能否被视做“实质性异文”提出质疑。冯国栋教授回应说,校勘不应只局限于刻本,我们应给予抄本中的讹误更多思考。还有同学向冯国栋教授请教了塔铭作者、史料批判、地方文书等问题,冯教授一一作了回应。魏宏远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冯国栋教授重新回到了“文献学”的原点,从传统和现代的角度思考了这一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多文本互证法将文本的静态描述转向动态的过程分析,这是考察文献社会性与物质性的成功尝试。而校勘学视域下的实质性异文,说到底也是文本的再生产结果。这既是基于文献文本内容的考察,也是一种动态的研究。学者当有质疑精神,如果从现代知识分科、文本发生学等角度重新审视文献,既有的研究问题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或许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冯国栋教授的讲座从文本考古学、文献生产、书籍社会学等角度重新审视文献学,不但引起了大家对“文献学”这一概念的思考,还启发大家站在其他视角审视文献学研究。文献学不应局限于探究文献的文本性,为其他学科提供史料,更要拓宽学术视野,关注文献的物质性、历史性与社会性,尝试建立一种活的文献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浙江大学冯国栋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网络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