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展|我校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果汇报(图文)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的,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我校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湘西少数民族织锦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锦”和“挑花”的当代传承与创新的高端青年艺术人才,促进侗锦和挑花从“遗产”到“资源”的当代应用价值转换。
我校是“211工程”、“985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我校设计艺术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设计院校之一,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世界上最佳60所设计院校之一,学院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在2017年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列设计学A级别中的第5名,是中国设计界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项目教师团队包括我校设计艺术学院专家团队、国家级手工艺传承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以及非遗保护与传承专家等。学员由项目主体面向全国范围(含港澳台)招生,最终选定20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参与培训,其中侗锦班和挑花班各有10名学员。整个培训周期历时两个多月(6月26日-8月31日),其中包括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授课(6月28日—7月27日,因为两个班基本平行进行,所以两个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达到近60天),还包括一个月的非集中授课创作实践(7月28日-8月25日)。创作完成的20余套系列作品正在我校设计艺术学院展厅展出,展览时间为8月26日—8月31日,8月26日上午9:30,项目成果展览的开幕式正式举行。
创作成果在深入挖掘侗锦和挑花工艺以及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当代设计创新探索,主要分为艺术装置、家居用品、服装、配饰等四大类别,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生活实用以及艺术装饰等各种类型,深入探索了手工艺的当代市场化转化以及创新传播的模式方法。
(1)艺术装置类
该类作品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侗锦、挑花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解构、提取、重构、转译、组合,令其演绎出全新的艺术形态,为在当代传播传统工艺文化、重塑当代文化形态提供了思考借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孟昕老师创作了《新生》系列,系列1为织机装置艺术,是非遗手工、现代科技、艺术表现共同配合的结果,体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在现代艺术创作上的新生;系列2为鼓楼的建筑模型使用了3D激光打印技术,其“内核”是当下前沿的科技高端领域产物,这也是为侗族文化内置的科技含量,为“新生”做好准备。
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曾巧玲的作品《离》用挑花的技法绣出近600片绣片,通过数字媒体与纤维艺术相结合的研究,打破传统纤维艺术静态的展览形式,通过声音、视觉、触觉给观众全方位体验来表达对想念、牵挂之人分离的所有复杂和蔓延纠结的思绪。
纤维艺术家黄婧的作品《+·-/The two poles》,提取了挑花工艺正面“十”字背面“一”字的工艺精髓,将传统平面布料上的挑花图案进行了去面料以及硬化处理形成三维形态,将传统挑花图案进行重新结构与重构,重新诠释了作者眼中的花瑶世界。
此外还有《TIGER-X》、《路》、《祥龙献瑞》、《瑶挑之马》、《线与现》等艺术装置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赋予了传统手工技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弘扬了织锦刺绣的魅力与风采。
(2)家居用品类
该类作品主要是学员提取侗锦、挑花等相关文化元素设计出台灯、婴儿看护等家居日用品。
《哆耶灯》是由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助教徐乐老师制作,“哆耶灯”的设计运用了侗族特有的“哆耶纹”、“燕子窝”、“篝火”等文化符号。支架结构提取自侗族建筑结构,灯罩采用3D打印,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湖南理工学院王珺老师作品《挑花抱抱--育儿背巾》是一个能够满足当代市场需求的具有市场转化潜力的设计作品,产品主体图案由挑花制作而成,鱼身龙头的图案样式暗含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寓意。
(3)服装类
该类作品主要是基于侗锦、挑花工艺精髓,深入挖掘侗族和花瑶族的文化元素,同时与其他种类手工艺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概念时装、儿童百日礼物等特殊场合的服装类作品。
湖南女子学院秦臻老师的《侗族盛装—芦笙衣》,其设计理念是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传统服装的延续主要靠口耳相传,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款式“曲衣式”的西方化,装饰现代化倾向,削弱了原始服装的民族魅力,该作品主要针对侗族传统盛装进行复原性设计研究。
湘潭大学研究生杨熹作品《百晬禧》,整套作品包括帽子、衣服、鞋子等,为小孩百日礼盒套装。百晬,是指小孩诞生满百日的一种礼俗,祈愿孩子平安成长、长命百岁,此套作品是对孩子成长的美好祝愿。
此外包括《花非花》、《“湘”间衣语之针迹》等作品,探索了传统挑花工艺及装饰手法在当代时装设计上的转化应用可能性。
(4)配饰类
此类作品主要在提取侗族、花瑶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侗锦挑花工艺设计出耳环配饰、小型装饰品、包包围巾等配饰类作品。
南京晓庄学院张志雁老师作品《水云间》,设计理念来自于湘绣中的双面绣,工艺材料方面把花瑶挑花和我国传统的陶瓷、漆画和蜡染等相结合进行设计制作,以花瑶的水、云、 梯田等自然风光和花瑶挑花为题材进行设计构思。经过一系列实验,陶瓷主要以饰品为主要呈现形式,漆画以屏风挂饰为主要呈现形式。
《锦觅》系列—《锦觅·嬉》、《锦觅·昔》、《锦觅·僖》,是广西师范大学梁韵老师的作品,它意指寻觅好侗锦,而如果拟人指代侗锦织娘,仿佛能听到她们在呢喃自问这一生的寻觅。本套作品共分为三个系列,借侗锦为载体传达侗族女子的一生。
此外包括《融》、《侗锦布料生活服饰配件设计》、《净》、《侗锦装饰包》等作品。
本次展览吸引了省内外各大媒体、设计艺术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以及普通市民前来参观,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同时与希望通过本次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的创新成果展览,吸引大家关注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唤醒社会各界的文化创新热情,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林心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展|我校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果汇报(图文)
相关推荐
- 我校五名同学入选201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
- 【喜迎党代会 推进双一流】中共湖南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专题片《党员是什么》
- 雷跃捷教授受聘我校“岳麓学者”(图文)
-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校办公室:坚持“一盘棋”,拧紧“一根责任链”
- 机械院段辉高教授团队在超构表面全息器件设计加工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科研院举行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主题活动(图文)
- 黄红武教授受聘我校校长顾问(图文)
- 我校在隆回组织开展摘帽退出业务知识专题培训(图文)
- 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举行(图文)
- 东华软件青年学者丨谭勇文:与微纳结构金属材料碰撞的“奇遇人生”
- 【喜迎党代会 推进双一流】中共湖南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专题片《党代表说:大行担当 砥砺前行》
- 校医院:“湖南大学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线上课程上线
- 化学化工学院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图文)
- 学校召开招生与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图文)
- 【砥砺奋进的6年】校园建设篇:提升品质 平和安详(图文)
- 马克思主义学院:战“疫”期间在线课堂“进行时”
- 周绪红院士率专家团与“定荣家”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图文)
- 邓卫、段献忠为新进教职工讲课(图文)
- 湖南大学组织观看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
- 外语院:小语种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举行
新闻公告
- 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工作会议召开 09-14
- 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09-14
- 七旬退休教师勇救落水女孩 09-13
- 校领导看望2020级新同学 09-13
- 王柯敏和黄晋团队在纳米耀斑探针取得研究进展 09-12
- 思政课教师说|讲好讲透伟大抗疫精神 09-11
-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来校调研慰问 09-11
- 学校举行教职工代表座谈会 09-11
- 学校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09-10
高考招生
- 湖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2015年) 08-05
- 湖南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