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医理医工融合创新,加快建设“第一个复旦” ,上海医学院联合召开首届“氧化还原平衡医学战略研讨会”
为响应和贯彻学校建设“第一个复旦”的重大战略,推动医理医工交叉融合与前沿创新,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上海生物物理学会、上海氧化还原医学中心(筹)、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共同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氧化还原平衡医学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抗氧化损伤与防治转化大会。
会议围绕氧化还原平衡理论与我国传统医学的科学内涵,氧化还原应激与氧化还原监测指标及新诊疗理念在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战略思考等中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各学术团体、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等单位的3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参加了研讨交流。参会专家既涵盖基础医学、中西医各临床科系及营养、运动、睡眠等专门领域,同时也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大会名誉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做主旨报告
大会名誉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在研讨会上以“中医学平衡理论与中医药科学内涵”为题做主旨报告。他从中医平衡理论与中医药科学内涵的角度,阐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尤其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张伯礼表示,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在回答问题时,张伯礼特地强调了中药组分中黄酮类药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临床上的保护作用也很强,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对象。
刘珊林教授介绍会议主旨并做主题报告
大会主席兼会议召集人、自由基医学资深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珊林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并做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氧化还原失衡是大多疾病产生的早期病因和核心推动力,氧化还原失衡会导致自由基过剩诱发氧化损伤,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适度的自由基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因此,对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状态的量化测评以及氧化还原平衡阈值的界定,将可有效指导氧化还原平衡的精准干预和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有助于开拓具中国特色现代医学防治诊治新体系。刘珊林在报告中诠释了自由基医学理论发展并提出的“氧还平衡、精准干预、调治结合”的诊疗策略,与中医的平衡理论和辨证施治的诊疗理念相关性。他还谈到,目前氧化还原平衡转化需克服的问题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平衡阈值和评判体系尚待精准确立;氧化还原平衡在临床上的应用干预手段尚待标准化和个体化等。
葛均波院士作“氧化状态失衡-心血管疾病发生机理与防治的新认识”的报告
大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自由基调控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报告中则从细胞氧化还原与心血管保护的角度,阐述了通过减少心脏细胞ROS水平及调节脂质过氧化水平,调控氧化还原稳态,改善心脏代谢。他认为,抗氧化治疗理论上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策略,在目前,需要研究更多的氧化还原指标、数据去建立一套完整的诊治体系。
钱旭红院士致辞
大会共同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在研讨会上致辞,并由团队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杨有军教授作了有关亚硝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氧化应激的研究报告。他介绍,由该团队设计开发的全新红外荧光染料母核,最大吸收波长大于800 nm,稳定性好,荧光强度大,在构建红外成像、诊疗方面有重大潜力,并在临床试用过程发现有降低氧化应激和损伤的治疗作用。
杜江峰院士介绍自旋量子技术在氧还捡测中的应用思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西医是从微观到宏观,氧化还原平衡医学理论是二者结合的桥梁。他还描述了自由基的相关检测技术,认为基于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的微观磁共振能直接对单分子、单细胞乃至病理组织进行跨尺度探测和研究,预期在医学领域将取得重要应用。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还围绕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平衡诊治疾病进行了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主任黄志力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睡眠是恢复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的重要手段,合适的睡眠时间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中国自由基分会副会长沈剑刚教授指出,中医药物恢复氧化还原平衡,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对治疗脑卒中相关的脑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施冬云教授指出,氧化还原平衡失衡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基于个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以实现氧化还原平衡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氧化还原平衡医学的转化应用涉及面广,对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战略意义。会议呼吁,相关学科进一步贯彻“四个面向”新要求,加强通融合作,加快交叉融合,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健康事业共同奋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推动医理医工融合创新,加快建设“第一个复旦” ,上海医学院联合召开首届“氧化还原平衡医学战略研讨会”
相关推荐
- 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团队发现人类卵子成熟障碍新致病基因并探索干预策略
- 清醒认识短板不足,厘清目标、路径、任务,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暨“第一个复旦”研讨会召开
- 李天纲:海派文化不仅“洋派”,而且“会通”
- 李瑞锡:带领医学生探索人体奥秘、与生命对话,我们的事业无比光荣
- 重返地面课堂首日,复旦师生们体验如何?焦扬实地检查校园防疫及教学
- 2019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
- 互利共赢,打造校局合作新高地: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揭牌,首届复旦城市环境治理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 复旦师生热议“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冲上热搜的复旦医学新生!8米高的书怎么来的?
- 复旦大学洪家兴院士获“华罗庚数学奖”
- 不忘初心 永久奋斗 2019届毕业生就业主题活动举行
- 跨界!听杨秉辉先生谈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 张晖明:以改革系统集成谋划新举措
- 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
- 复旦大学举行主题活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 复旦大学2018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 袁正宏课题组合作研究建立体外维持成熟肝细胞功能新方法并应用于病毒学
- 夯实人才基石 复旦大学携手华为共同举办智慧校园应用创新大赛
- “启程吧·人民红”首站走进复旦大学 “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主题党日活动举行
- 学习贯彻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今天,钟扬纪念室揭幕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