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复旦大学11月科研成果一览
上新啦!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突破?小编为你整理了2021年1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来看看吧!
11月
周鹏团队深耕二维材料集成电路新型器件研发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通力合作,在智能运动探测领域取得了原创性进展,巧妙地运用新型神经网络概念打造出了动态感存算一体化、可实现人类视觉完整功能的“全在一”器件,首次得以在时间尺度上进行图像处理,实现运动探测与识别。11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运动探测识别的全在一二维视网膜硬件器件》(All-in-one two-dimensional retinomorphic hardware device for motion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李博团队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萧向明团队合作研究揭示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有效促进了滨海湿地的恢复
近日,国际综合性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李博教授,联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球观测和模拟中心萧向明教授的研究论文“Rebound in China’s coastal wetlands following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保护和恢复措施有效促进了我国滨海湿地的恢复),系统分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力,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在滨海湿地恢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部三大河口中,黄河口滨海湿地面积显著下降,但盐沼面积2012年以后缓慢恢复;长江口区上海市的滨海湿地面积整体显著上升;珠江口光滩面积波动较大,湿地植被面积在逐年稳步恢复。
王明贵作为中国地区牵头人的耐药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Infect Dis杂志
11月9日,一项大型耐药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复合体感染的临床预后及细菌特征: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病例队列研究(CRACKLE-2)》(Clinical outcomes and 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omplex among patients from different global regions (CRACKLE-2):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Lancet Infect Dis)。
作为国内牵头单位及中心实验室,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自2017年起开始参与CRACKLE-2项目,王明贵教授作为整体项目的核心专家及Publication Committee Member,全程参与了项目的设计、执行、数据统计、文章的撰写与发表工作;抗生素研究所多位成员参与此项目研究,负责与美国项目管理方(杜克大学临床研究研究所)及国内参与单位间的联络、协调,临床数据收集及录入,中国地区临床分离菌的收集、保存及二代测序分析等研究。本研究对于加强国际合作,了解熟悉国际一流临床研究的流程和技术规范,构建我国耐药菌临床研究网络,锻炼团队临床研究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
孙宁课题组发现转录因子E2A可调控胚胎干细胞来源窦房结样细胞的分化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孙宁研究员团队/浙江大学梁平研究员团队在《柳叶刀(Lancet)》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题为“E2A ablation enhances proportion of nodal-like cardiomyocytes in cardiac-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转录因子E2A参与调控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窦房结样细胞的分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转录因子TCF3敲除后,人胚胎干细胞(hESC)来源的心肌细胞呈现收缩频率增加、细胞体积减少、收缩力减弱、特异性离子通道表达增加等窦房结样细胞表型,同时TBX18、TBX5、SHOX2等窦房结细胞分化关键调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增多。RNA-seq数据表明该窦房结样细胞表达谱与人胚胎12周窦房结组织极为相似;膜片钳及微电极多阵列对电生理活性的检测也证明窦房结样细胞比例大幅增加,其可形成多处起搏位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CF3可能通过调控Notch通路的活性,影响hESC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该研究首次提示转录因子E2A可参与调控窦房结样细胞的生成,为探索起搏细胞紊乱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日后纯化生物起搏器的种子细胞指明了方向。
刘星课题组在饮食与肝病风险领域取得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刘星课题组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张学宏团队在全谷物和膳食纤维摄入与肝癌风险和慢性肝病死亡关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Higher intake of whole grains and dietary fiber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liver cancer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mortality”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评估全谷物和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肝癌风险和CLD死亡关联的队列研究。由于样本量大,对来自不同食物来源的膳食纤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研究了原发性肝癌的两种主要病理类型。
汤其群/钱淑文团队发现巨噬细胞促进脂肪组织产热的新机制
11月15日,复旦大学汤其群/钱淑文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Slit3 secreted from M2-like macrophages increases sympathetic activity and thermogenesis in adipose tissu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内M2样巨噬细胞分泌Slit3蛋白,结合交感神经上的受体Robo1,激活Ca2+/CaMKⅡ通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增加脂肪细胞的分解代谢和产热,提高小鼠的冷耐受能力。该研究提出了M2巨噬细胞/Slit3/交感神经/脂肪细胞轴这一米色脂肪激活新机制。
本研究交叉结合了生物化学(脂肪代谢),免疫学(巨噬细胞),神经生物学(交感神经)的等多领域研究,首次发现了脂肪组织M2样巨噬细胞/Slit3/交感神经/脂肪细胞轴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脂肪组织产热的新机制,完善了我们对于机体冷气候适应方式的认知,为寻找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手段提供新思路。
姚振威团队两项科研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先进科学》发表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姚振威教授团队合作的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性疾病及肝纤维化的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和《先进科学》杂志。
姚振威教授团队与哈佛大学医院学麻省总医院John W. Chen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以《D-甘露糖抑制中枢神经炎性疾病氧化应激反应并阻断吞噬反应》(D-mannose suppresses oxidative response and blocks phagocytosis in experimental neuroinflammation)为题,近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研究成果初步验证了D-甘露糖有望成为多发性硬化及其它神经炎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选择。基于研究已经获得专利,此分子影像学成像体系有望转化为临床应用。
姚振威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步文博教授团队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利用铋基纳米探针的能量依赖性衰减特性实现肝纤维化的CT诊断》(Harnessing X-ray Energy Dependent Attenuation of Bismuth-Based Nanoprobes for Accurat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的文章。该研究提出了基于铋基造影剂的能量依赖性衰减特性的创新策略,设计制备了具备肝纤维化主动靶向功能的铋基纳米探针BiF3@PDA@HA 作为CT造影剂首次应用于肝纤维化的能谱CT诊断。
曹纬倩与合作者发布蛋白质位点特异性糖基化解析工具pGlyco3
11月25日,生物医学研究院曹纬倩博士与中科院计算所曾文锋博士等合作在Nature Method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e, Fast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act Glycopeptides and Modified Saccharide Units with pGlyco3”的研究论文。文章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完整糖肽及修饰糖精准、快速解析的工具pGlyco3。该工具提出了糖链优先的搜索策略(glycan-first search),大大提高了鉴定精度和检索速度。
卢智刚/罗敏团队等报道新冠病毒多个新功能性受体
11月2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卢智刚/罗敏团队领衔,与徐国良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谢幼华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团队和赵允团队等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Receptome profiling identifies KREMEN1 and ASGR1 as alternative functional receptors of SARS-CoV-2”的研究论文,报道了SARS-CoV-2与人宿主的相互作用受体谱系,并发现了新冠病毒多个新功能性受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科研速递:复旦大学11月科研成果一览
相关推荐
- 全国人大代表许宁生传达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
- 金力: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专题培训首场报告会举行
- 复旦大学关工委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精神
- 筑梦百年奋斗路,启航伟大新征程!复旦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隆重举行
- 教育部召开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工作培训视频会
- 焦扬: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 致敬战疫医护人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复旦上医抗疫主题原创话剧《山河无恙》再度上演
- 台风来临!开学第一天,焦扬一行检查秋季开学和防台工作
- 上海首个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门诊在华山医院开诊
- 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效果“可预测” ,“复旦肿瘤”团队首次发现三阴性乳腺癌铂类方案疗效预测标志物
- 复旦大学举行主题活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 复旦大学2018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 焦扬赴广西贵州看望慰问选调生
-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复旦大学第十五届党委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 复旦大学彭慧胜/王兵杰团队发现连续制备纤维聚合物储能电池的新方法
- 张远波:在奇妙二维世界“开疆拓土”
-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扩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吹响奋斗号角!复旦上医2022年度春季工作部署会暨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动员会召开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