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林: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关于城市治理,他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回顾30年历程,浦东的开发开放,既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积累了制度创新的新经验,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新路。
人民本位观引领的城市发展新理论
浦东30年开发开放历程,形成了人民本位观引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城市发展新型理论范式。人民本位观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以人民为本位的集体主义哲学观。城市发展理论范式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日益突破资本桎梏、彰显“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过程。人民的城市不是资本家和富人操控的城市,也不是精英掌控的城市,而是各阶层各群体和谐聚居、共同生活的城市,其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民本位观。人民本位观引领的城市发展新型理论范式的最本质内容,就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本位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人民需求观,即人民的需求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人民需求既包括满足人身需求的物质性需求,又包括满足人心需求的精神性需求,还包括基于共同体而生的家国情怀。人民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前,人民的需求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需求观的内涵与结构的变动、品质与品位的提升,既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又构成城市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二是人民主体观,即人民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构成城市发展的主题。城市发展是通过各行各业的分工与合力来综合推动的。人民主体观的实现,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其次是要创造让所有城市人民才智充分涌流的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再次是要形成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及其发展成果的新型格局。
三是人民幸福观,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又是城市发展的目的,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全部奋斗目标所在。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人民身心的自由发展,人民安全的秩序保障,是人民幸福观的三大内核。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城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城市人民实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城泰民安、政通人和。
创建人民全方位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机制
城市治理既是一个专业治理的过程,又是一个志愿治理的过程。城市的专业治理过程,无论是决策、执行、监督,还是评估,都需要有城市人民的广泛参与,这是确保城市治理人民性的制度保障。城市的志愿治理过程,是无数志愿者奉献爱心,加入各类志愿组织或者社会组织,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的过程,是人民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城市治理也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从需求的表达、政策的制定、服务的提供、秩序的建构等环节来推进人民全方位参与城市治理,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持续的创新。
浦东新区要成为体现高水平改革开放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首先在专业治理领域,要推进高效服务型政府治理体系与卓越型政府治理能力建设进程,重点在回应型政府、责任型政府、透明型政府、参与型政府、协作型政府、效能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这八大政府理念、机制与形态建构上做文章。
其次,在志愿治理领域,要大力推动各类志愿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要综合发挥多主体、多层次、多力量的合力作用,给志愿组织等放权赋能,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建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体系,推动志愿治理与专业治理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通过技术治理的方式,创造专业治理与志愿治理相叠加的开放性网络状结构体系,形成无数个个体间、个体与组织间、组织与组织间进行有机互动的关系对接点与利益连接点,进而将专业治理的专业精神与志愿治理的志愿精神有机结合。
再次,在城市治理综合领域,要搭建和创造人民全过程参与城市治理的空间、平台、机制与制度,推动人民参与城市的建设、治理与发展全过程。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重监督,建立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的渠道、平台与载体,让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得到畅通的表达,建立健全服务提供机制、服务监督机制、服务评价机制,将民众的满意度作为城市治理的最高考核标准。
塑造人民城市新型动力机制体系
城市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等多面向的内容。其中,文化发展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独特魅力的最佳“窗口”和核心“标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来说,城市文化不仅传递的是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还包括人民热爱城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共荣发展的友爱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政府与城市人民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共同奋斗、合力发展的信心和精神。
浦东要成为体现高水平改革开放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必须要大力塑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动力机制体系,而文化动力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为此,需要大力构建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广大居民广泛参与的协商文化,大力构建广大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共荣文化,大力构建城市包容共生的胸襟与开放多元的文化。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唐亚林: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相关推荐
- “眼见为实”:袁正宏课题组“绘制”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时空动态全景图
- 2022年复旦大学新年贺词
- 李志青:跳出“库兹涅茨陷阱”
- 复旦大学2019年度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 复旦大学三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卫民一行访问复旦大学
- 清醒认识短板不足,厘清目标、路径、任务,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暨“第一个复旦”研讨会召开
- 张涛甫:信息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应对
- 复旦助力永平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一揽子合作项目签约,助力永平高质量发展
- 生物医学研究院和附属肿瘤医院雷群英团队研究报道支链氨基酸代谢重塑在胰腺导管腺癌早期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机制
- 复旦大学余勇夫、秦国友课题组在孕期高血压疾病和子代心血管健康领域取得进展
- 一天8万余件!复旦上医为援摩洛哥医疗队员紧急筹备发运抗疫医疗物资
- 促发展,保安全!开学首日校领导开展大走访,大检查
- 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王桂华主持申报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 复旦校庆这一天 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 这是驻美大使崔天凯致复旦“硬核教授”张文宏的一封信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 咬定目标再出发:复旦大学张远波及18项成果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 “不慕荣华 独辟医山——纪念荣独山教授诞辰120周年”橱窗展在邯郸、枫林、江湾三个校区开展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