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明杰:“双循环”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新方向
“双循环”之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应与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与服务业发展联动合作,实现大区域产业体系与创新体系向“科技+制造+服务”发展。
“双循环”这一重要的战略选择,核心是扬长补短,科技创新驱动,这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赋予了新要求、新任务,明确了三省一市需要重点通过交流合作、拓展一体化探索的重点领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如何进一步开放,如何进一步与全球、全国、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新的分工合作,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是整个区域在新时代的新任务与新挑战,任重而道远。
扬长补短、合作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在目前全球竞争背景下,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首先是扬长补短,把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短板尽快补起来;其次是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更新现有产业体系。
对长三角区域而言,关键是抓好本区域主导产业更替,培育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它们的创新引领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源动力,能推动区域内产业走向高端,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具体来看,要整体协作开发高新技术领域,建设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改变目前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链短板难以补齐等不合理现象。
长三角需要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
具体而言,既要把区域内产业转移项目、设备、扩散产品与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产业转移得到人才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又要让转移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经常化,通过对若干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置换” “新技术迭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此外,还要把第一、二、三产业的转移与升级结合起来,促进长三角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综合开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在我看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要继续加强,走可持续发展之道。
通过客观剖析区域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长三角区域生态体系发展的总体原则。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出适合大系统的生态子系统建设方案,尤其是水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生态经济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一方面,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及环境,打造绿色长三角;另一方面,可以将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构造“长三角旅游体系”。
优化公平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
打破市场分割,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之一。
内需的扩大与构建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网络体系密切相关。以市场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内乃至区域外之间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畅通流动,带动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与旅游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各地政府要在制定公平竞争等政策、制度方面深度对接,共同打造共生共赢的市场管理生态和公共管理生态。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上新台阶
“双循环”之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应与江苏、浙江、安徽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业发展联动合作,实现大区域产业体系与创新体系向“科技+制造+服务” 发展。
上海在提升自身产业链价值链定位的同时,要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基于自身的制造业基础,以及人才、技术、金融、环境等优势,上海需要通过开放创新,发挥科创中心功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向 “科技+制造+服务”转型,从而成为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者、引领长三角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者。
此外,上海要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与各省市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扬长补短、整体提升,提高产业链的治理能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系主任、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芮明杰:“双循环”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新方向
相关推荐
- 占地近58亩的复旦二附校江湾新校区9月全面“解锁”新功能
- 复旦两位医学专家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 首届“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
- 姚凯:加快推进国际人才数据库建设,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 落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复旦大学为迎接学生有序返校做好准备
- 复旦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增加至20个,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
- 三阴性乳癌治疗再添“白金方案”,五年无病生存率达86.5%
- 沈国兵:推进中小微企业稳外贸稳就业
- 李志青:跳出“库兹涅茨陷阱”
- 携手建设一流区域医疗中心!复旦上医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哪怕是5分钟的课,我也充满激情!”这位复旦军人校友,用生命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 一石多鸟,王建新教授团队研发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肺转移的多功能人参皂苷纳米制剂
- 复旦大学成立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
- 战“疫”打响,复旦青年在战斗
- 你好,新学期!多图直击复旦大学春季开学第一天
- 守护复旦花木42年,这位园丁见证复旦绿色变迁
- 这个IRDR在大陆设立的首个卓越中心,成立一年了!如何实现“冲出大气层”,又“接地气”?
- 复旦大学与绿地集团开启新一轮合作 服务长三角 共建创新校区与医学园区
- 美育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方式!潘公凯“笔·墨”展在复星艺术中心举行
- “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主题展览在复旦大学开幕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