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梅永丰课题组研发柔性薄膜组装集成芯片传感器
硅芯片是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当前正向“深度摩尔”(More Moore)和“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两个方向发展。物联网(IoT)应用是“超越摩尔”技术路线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需要数量巨大的集成电路芯片来分析处理来自外部传感器件的海量信号。目前,大多数传感信号采集器件和信号处理单元均为分离设计,将在整体上产生更大功耗并占据更大的空间。由此,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梅永丰课题组提出了将信号检测和分析功能集成于同一个芯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为演示,研究团队将单晶硅薄膜柔性光电晶体管与智能薄膜材料相结合和组装,构造了对不同环境变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柔性硅芯片传感器及其系统。这一思路不仅具有优异的可扩展性,还可与当前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相兼容。
5月2日,相关研究结果以《面向智能数字灰尘的硅纳米薄膜光电晶体管多功能集成传感器研究》(“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团队从器件的传感机理入手,利用柔性薄膜组装集成芯片传感器,实现了多种环境参数探测功能的集成。
图1:(A) 器件主要功能层示意图;(B) 贴附于曲面上的柔性传感器件阵列;(C) 智能传感器件功能区的光学显微照片;(D)用于湿度传感的集成系统构造图;(E) 氢气通入前后参比器件与检测器件的电流变化,红色为参比电流,蓝色为检测电流。
智能材料在环境刺激中可以发生折射率、颜色、晶体结构等方面的光学性质变化,但一般需要光谱设备或比色卡才能进行比对。而翻转的硅薄膜光电晶体管由于没有栅极金属阻挡功能区域的光信号吸收,可以更容易获得高灵敏的传感特性。利用这一点,研究团队将多种智能薄膜材料贴合在器件功能区,智能材料内部物理性质变化引起了微小光学性能改变,从而表现在输出的光电流上,因此可以在同一个芯片上实现对多种不同信号的同时检测。
图1A展示了传感器件典型的功能层结构,顶层的智能薄膜材料对环境刺激发生响应,进而改变下方硅单晶薄膜光电晶体管的输出信号。具有2微米厚的热氧化二氧化硅层则作为光电晶体管的封装,对下方器件进行保护。硅薄膜光电晶体管完全由晶圆级先进集成电路工艺方法制备而成,结合了传统硅基光电子器件的高性能和硅纳米薄膜超薄厚度下的优良柔性。图1B是贴附于半径仅为2毫米直径玻璃管上的柔性器件阵列,表现出良好的弯曲性能。图1C是单个器件功能区域的特写,在蓝色虚框部分集成不同智能材料即可实现对不同环境信号的检测。图1D是具有完备传感与数据处理功能的柔性系统合成图,包括传感与参比器件、逻辑与存储单元、信号放大器和电源。研究团队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对环境中湿度的实时、快速检测,演示的信号为依次减小的三个湿度脉冲。整个过程中直接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的信号,即参比器件与传感器件输出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E中所示。当环境发生变化(如图所示通入氢气),传感器件的输出电流大幅增加,而参比电流保持平稳,再利用差分电路处理,即可给出所检测的环境参数的值。
研究团队开发了将智能材料与光电传感结合的新颖传感机制,并将传感模块与后续信号处理等模块集成在一起,展示了其在气体浓度、湿度、温度等多种环境参数检测方面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未来的“智能数字灰尘”的雏形。该策略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数字传感系统,在后摩尔时代中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主要由李恭谨博士,博士研究生马喆和尤淳瑜合作完成,并获得韩国延世大学Taeyoon Lee教授和中科院微系统所狄增峰研究员的合作支持。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和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力支持。
文章信息:
GJ Li#, Z Ma#, CY You#, GS Huang, EM Song, RB Pan, H Zhu, JQ Xin, BR Xu, T Lee, ZH An, ZF Di, YF Mei*, 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 Science Advances, 2020, 6: eaaz651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z65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梅永丰课题组研发柔性薄膜组装集成芯片传感器
相关推荐
- 复旦上医领导赴华山医院、浦东医院和静安区中心医院调研慰问
-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 凝聚校友力量,助力建设“第一个复旦”,复旦大学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暨各地校友会会长会议举行
- 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发布“泰州队列”最新成果
- 【新时代@教育】四位复旦人分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上海教育功臣”
- 2019复旦管理学论坛举行 三大分论坛畅谈大数据时代管理学创新发展
- 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论文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度最佳论文
- 全面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复旦大学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十八届二次工代会胜利闭幕
- 复旦获批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8项
- 相信,你的相信!
- 郑长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未来
- 致敬战疫医护人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复旦上医抗疫主题原创话剧《山河无恙》再度上演
- 沈国兵:进博会为全球贸易注入新动力、为各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 顾玉东院士受聘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首批专家工作室导师 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顾玉东工作室同时挂牌
- “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重塑与人才培养”2020年国际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 上海数学中心王国祯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ctaMathematica发表
- 正谊明道展初心,服务人群担使命!复旦上医“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开讲
-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融合创新团队专题论坛暨校庆115周年学术报告会召开
-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和退(离)休教师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南海之上,强国有我!复旦师生赴海南省参访实践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