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90后,好样的!“白衣战士为我们守前线,我们要为他们守后方”
编者按:
“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当这阳光的一代走上时代的前台,会传递出怎样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写道:“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复旦“90后”这样诠释——
在前线:
他们忘我奋战,为新冠肺炎患者带去希望
在后方:
他们倾情服务,为筑牢疫情防线贡献力量
在西部:
他们坚守讲台,为学子走向未来注入能量
在乡村:
他们深入群众,为国家扶贫大计真抓实干……
发光发热——还有更多的“90后”复旦人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拼搏奋斗!
是什么让这些平凡的复旦青年书写着不凡的故事?他们心中的信念和行动中的坚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
复旦90后,好样的!
白衣战士为我们守前线
我们要为他们守后方
“哈喽,我们又见面啦对不对?”打开摄像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泽璇亲切地和屏幕中的小朋友打招呼,“今天是我们的第六堂课……”
线上授课的杨泽璇
这不是普通的“家教”。
在前线,医务工作者筑起坚实的防线。带着“你的后方,我来守护”的心愿,2月中旬起,复旦大学团委牵头组建复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队伍,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分担孩子教育的后顾之忧,为孩子们送去帮助和关怀。复旦学子踊跃报名,最终301名志愿者发挥特长,主动承担起为抗疫医护子女辅导功课的服务工作。杨泽璇便是第一批报名的志愿者之一。
迷茫、焦虑,杨泽璇这样描述自己在疫情前期的状态。而当得知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的组建时,她看到了方向。
为什么会参与这样一次志愿活动?杨泽璇的理由很简单:“白衣战士们在前线奋战守护大家,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白衣战士守后方。”在她看来,过去“90后”是被保护的年轻一代,现在接力棒到了“90后”的手中。“虽然这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自己必须行动起来,而不是做个旁观者。”
寒假期间,每天晚上7点,她会准时打开摄像头连线对接家庭的小张同学。镜头前的杨泽璇俨然一位自信十足的老师,但初次体验家教也曾让她忐忑。为了备课,她将一年级的语文、英语教材都翻了一遍,了解课程难度,偶尔吃不准时就翻字典、查资料,确保弄懂吃透。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辅导方法也需要琢磨。她根据课程内容编写顺口溜和小故事,在教学中插入孩子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力求生动活泼。每次辅导开始前,她总会和亲切地和小朋友打招呼,和她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我希望自己不仅扮演好老师的角色,更可以是让她信赖的大姐姐。”
今年即将毕业的杨泽璇也在加紧完善毕业论文。她以疫情期间的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总结媒体议题框架、报道方式等特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新闻生产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线上授课的杨泽璇
“我想,即便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次疫情,我能想起的不仅是那些不幸逝世的同胞和在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还能想到这位非常可爱的小朋友。”杨泽璇说,近两个月的线上辅导中,她收获着感动,孩子的天真烂漫治愈着她,让她每次备课、上课时都觉得很幸福。
“等疫情过去,我希望和这个孩子见面,和她拥抱、牵手,带她去公园玩耍。”
来自一位匿名学子的1500套防护服
2月,武汉市多家定点医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价值12万元的1500套防护服。
捐赠者却没有留下姓名。
这是复旦大学药学院的一位研究生,一名学生党员。她拿出了自己的多年积蓄,捐赠时,要求将个人信息隐去。她说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事,也只是众多“他/她”中的一员。
疫情爆发后,作为医学生的她向家人朋友科普防疫基本常识、药物服用禁忌等专业知识,她也希望能为前线的战疫工作贡献力量。在通过新闻了解到前线医务人员医疗防护物资短缺后,她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与家人辗转联系到无锡一家专业医用防护服工厂,连夜定制了价值12万元的1500套防护服,并通过爱心机构顺利捐赠至武汉市定点医院。
为防护物资奔走的日子并不轻松,她却说:“这些物资在国家的这场战疫中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只要我们所有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跨过这个坎儿,打赢这场仗!”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她还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挂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为祖国为武汉加油打气。
挂在阳台上的国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复旦90后,好样的!“白衣战士为我们守前线,我们要为他们守后方”
相关推荐
- 穆穆、张人禾两位院士受聘担任上海市气象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国家扶贫日之际值得关注!一场记录复旦帮扶足迹的展览,一场聚焦新时期消费扶贫的座谈会
- 上海碳化硅功率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第一次技术委员会会议举行
-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 考生规模再创新高!考研首日,多图直击复旦大学考点
- 金山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正式启动
- 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副校长访问我校
- 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成立,伟大历程——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复旦大学站)开幕
-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 《极端制造》国际期刊复旦大学编辑部揭牌
- 复旦获批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8项
- 徐洪兴:张载的哲学与他的时代
- “我们再坚持一天,让接班的同事安心和家人过年”
- 弘扬学术传统 点亮科研星空 复旦大学第53届科学报告会举行
- 习近平主席给北大留学生回信在复旦留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姚凯:国际人才高地的视野与胸襟
- 焦扬一行赴学生生活园区察看学生返校工作
- 卢宝荣:传承钟扬遗志 让“种子精神”厚植大地
- 南京理工大学职称改革: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
- 新标杆要来了,中山医院佘山院区“智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项目启动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