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创新
在高校教育督导、学习评审创新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好课和遗憾,由此结合《大学本科教学创新奖评审细则》,随笔谈谈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创新课。
教学创新与师生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者重视教学模式对创新的影响。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由教育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从实践角度可以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督导所见的本科创新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如管理学院的一堂“公共经济学”创新课,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模拟“某县养老院公私合作招标会”,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情境讨论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期间有教师和聘请专家的指导和分享,使教学内容充实,师生互动情绪活跃,尽管教师话语不多,但学生得到了锻炼,拓展了思辨能力,实施了课程思政,促进了青年大学生探究社会实践问题,学习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医养结合领域的科学人文经济管理策略,获得了师生和督导们的一致称赞。
与本科创新课程相对照的是,研究生的教学课堂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习惯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刻板。有的教师自顾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学生埋头各自手机屏幕猎奇,缺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语言交流,少见教学艺术和深度思考,没能感受到师生的内心成长。督导随机参与一个微小课堂研究生教学,遇到一位学科教学法导师,他无视眼前5位研究生低头专注手机,自顾高谈阔论国外学者“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说不清该项著名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由来和结论,迁移的观点竟然是“不要相信玄学”……督导痛心的是,这样古老的“作坊式训斥”教学方式竟然在当今一流学科建设的大潮中还零星出现。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死板,不满足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只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学生个别差异,评估学生方法单一;对课程掌控欲望过强,忽视学生主体和师生互动价值;片面追求“翻转课堂”表面形式,让学生用手机控动作反映时取代课堂面对面的生动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已远离了创新课的要求和意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见解为导向,改进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分析、综合、想象、批判、解决问题、实践、组织协调、整合等能力。创新课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它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的行为表现出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创造力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高创造力者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这些特质对于教学时师生的双边活动都有极高的要求。创造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等方式进行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创新课为重要途径。
申报创新课项目研究的教师的积极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教师们进行了创新尝试,在评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主动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度令人难忘。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把“简易乐器制作与演奏”创新课堂当成社会实践工厂,将培育学生的动手、动口、动心的人人参与过程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制教学视频呈现往届大学生到大山深处音乐教育扶贫实践收获和与留守儿童的心灵互动与成长故事,还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吸管和饮料瓶制作发声乐器,师生采用课堂上制作的简易乐器合奏一段流行音乐曲。其乐融融,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很好地显示了创新课的成效与推广价值。堪称一堂“创造课”。难怪华师音乐学院培养出“华雨辰”这样的“最美教师”“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的毕业生。
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目前多数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和概念教学模式为主,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积极的创新课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创新课的推广迫在眉睫。
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学校已经制作了本科教学创新奖评审细则,可为教师准备参考。笔者的体会是:准备一套完整规范的创新教学资料;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创新要素;用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推广价值……这些都是创新课实施的基本要求。督导们的共识是:要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尝试,注意总结师生共同探索创造出来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师要把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课程特点,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训练和开发;要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改革创新考试方式;还要支持学生学术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多种形式实习、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创新成果引进课堂。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做创造性的工作才会让教师有尊严。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要求:有意义,即扎实,是一节扎实的学生有收获的课;有效率,即充实,学生都有事情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能量很大;生成性,即丰实,有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常态性,即平实,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有待完善,即真实。有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这样的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创新课肯定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形式。文学院晓苏教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时,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他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批评了那种拘泥PPT教学的“广告推销商式”教学方式,言传身教、用一支粉笔板书与一连串校园与社会生活叙事,生动地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促进大学生对写作方法和社会扶贫意义等思考,使拥挤在满满课堂中的颗颗心灵感动、升华。这样珍贵的课堂教学即是“课程思政”典范,又是“创新课”尝试。传承文化、推陈出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都是创新课最本质的特色。“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好学生。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工作和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探索建立本科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需要摆进创新课评审中。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些要求对我校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要求,编制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校领导提出学校工作要求,要办师范为本的华师,使华师成为有情怀的大学;要办师德为魂的华师,使华师成为有灵魂的大学;要办大地为根的华师,使华师成为有根基的大学;要办创新为品的华师,使华师成为有活力的大学。要通过理念创新、专业创新、课程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办有活力的华师。创新精神与创新课的建设已成为我校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学校教育督导们深知责任重大,决心在督导、学习评审创新课的过程中与师生同舟共济,携手奋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漫谈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创新
相关推荐
- 学校召开第六轮巡察工作中期调研座谈会
- 第六届教学节闭幕 凝聚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共识
- 校园食堂全方位改造升级 新学期新气象迎接师生
- 我校招生宣传宜昌校友座谈会暨宜昌校友会筹备会顺利举行
- 武汉中森集团向外国语学院捐赠六万只KN95口罩
- 志愿青春 筑梦时代:多方共享2020年志愿服务体验日暨志愿服务成果交流展
- 周密部署 严谨规范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首次开启“云答辩”
- 《中小学实践教育指导体系研究》启动 为中小学实践教育装上科研“引擎”
- 基地建设+项目培育 打造“华师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样板间”
- 女子三千经管黄芳莹再夺冠 数统学院包揽亚季军
- 【疫情防控】联防联守 并肩战“疫” 校领导慰问珞南街社区隔离点
- 校领导深入课堂看望慰问2020级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
- 扎根中国大地 传承西迁精神 校领导带队赴云南推进校地合作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会探讨“智能时代”教育创新
- 校领导与统战成员代表人士座谈
- 民盟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对口帮扶活动在咸宁启动
- 我校举办首场“四史大讲堂” 何光耀主讲《学习先辈精神,激扬壮丽青春》
- 我校招标办采购管理系统及李娟分别获评“2019全国公共采购年度先进电子平台和先进人物”
- 体院组男子1500米强势开跑 刘德助拔得头筹
- 我校高研院首批高级研究员为学校“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新闻公告
- 教育部网站推介我校探索推进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03-16
- 校党委第六轮巡察情况反馈完成 03-16
- 校领导带队赴培训中心考察调研 03-15
- 学校开展新任分党委副书记专题培训 03-11
高考招生
-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