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娜:“娜”样的精彩
15年来,每天24小时畅通的手机、每年768小时的夜班时间,2012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杨小娜始终满怀热忱地投身于临床一线,用智慧和毅力与死神抢时间,用爱与坚强抚慰病人的伤痛。护理至于她而言不只是技术,不只是知识,而是生命极深度的敬畏与守护。
“娜”就是热爱
从小,杨小娜就做着一个“白衣天使”的梦:高翘的燕尾帽、洁白的束腰大褂,想象中温柔美好的样子。2001年,19岁的杨小娜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的急诊室参加工作。
通过日复一日的“救死扶伤”,杨小娜心中感恩和职业认同的种子破土而出,逐渐长成对护士这份职业热爱的参天大树。
2003年,“非典”在全国蔓延开来,医院是感染SARS的重灾区,急诊室又是抗击“非典”的第一道防线。杨小娜主动报名参加抗非典一线工作,奔赴在这道防线的最前沿。高危险高强度的护理工作、近乎隔离的生活状态,杨小娜凭着对职业的热爱熬过来了,“没想那么多,这就是我要做的,是我的责任”。
在急诊室的15年,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女儿的家长会她一次都没能到场,对于女儿的要求也不敢轻易许诺。有一年,杨小娜女儿的生日正好在全院护理操作考核的前一天,一家人等着杨小娜回家一起吃晚饭,可她为指导科内护士的操作脱不开身,只好打电话回家说:“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了,宝贝生日快乐!”等她到家时,女儿都已入睡。
“我有的时候也反思,这样是不是有点对不起女儿”,她说,“但是一旦有工作的事情,我又会把工作排在所有事情的最前头,像是一种本能反应。”即使小有空闲,杨小娜也会主动地给自己“加班”,比如给新护士进行培训指导、给实习护士示范护理操作。
2008年,因为有先兆流产的迹象,杨小娜只能休假。但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许多震区的病患被转移到浙大二院治疗。想为这些受灾伤者做点什么的杨小娜又挺着大肚子折回医院,拉上即将到浙二工作的妹妹一起做志愿者,很快又成为护理志愿工作的主力军。
正是由于对职业的热爱,杨小娜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工作以来,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曾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进修高级护理管理培训课程,发表了论文《颅底骨折急救研究分析》和《严重颅底骨折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致鼻腔大出血1例的急救与护理》。除此之外,她还考取了心肺复苏导师证,站在讲台上给更多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人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胸外按压和呼吸皮囊使用等急救技能。
她说:“每一个职业都有倦怠期,但是因为那份性命相托的信任和对那一袭白衣的喜欢,一切就很容易坚持。”
“娜”间急诊室
在急诊室,昏厥、断臂、瘫痪、骨折、脑出血……杨小娜经常见到的病苦令他慢慢从懵懂的少女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女汉子”。“别看我人小,我们三个女的就能抬得动200斤的大汉”,她自豪地说。
2006年的一个前夜班,杨小娜正在抢救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护士报告抢救室三床多发伤病人突然血压下降,患者神志不清、双眼青紫肿胀、胸壁塌陷、反常呼吸,全身多处撕裂伤,渗血明显。就在这时,120中心也来电通知20分钟后将有19个车祸病人送至医院。在大家即将手忙脚乱的时候,杨小娜没有慌乱,高度地运转大脑、镇定地启动医院应急预案。召集急诊科所有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分配护理应急队员、分流急诊滞留病人……15分钟内,一切准备就绪,看着急诊室忙碌但井然有序的状态,杨小娜发自内心的骄傲。
由于急诊的突发性,杨小娜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因为急诊的紧迫性,她更是将家安在了医院边上步行不到10分钟路程的地方。“医院那周围一圈,住的都是我们这种(医护人员)”。
急诊室医护人员是最接近患者原始状态的一批人,往往会直面残酷,对心理承受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2012年6月11日,一名七根钢筋插身体的福建电焊工被送入浙二医院抢救。杨小娜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副触目惊心的场景:一名侧身躺在担架的中年男子,钢筋穿胸而过,左肩前部有一段扭在一起的钢筋、背后是像烟花一样散开的七根钢筋。没有留给杨小娜任何缓冲和接受的时间,她必须马上进行消毒护理,为消防官兵切割钢筋和医生治疗作准备。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七根钢筋都被抽离,该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同一年,浙江省举办了卫生系统护理技能大赛,在急诊中心得到极大锤炼的杨小娜参加了,虽然她觉得“拿不拿奖没关系,过程更要重,尽全力了就行了”,但还是凭借着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能获得重症监护护理组第一名。随后又被推选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斩获全国第二名。
现在浙大二院一个院区的年急诊量就达13万多人次,危重患者的比例达12%,各种急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常年稳定在99%以上。面对繁重的工作,杨小娜依旧坚持高质量地完成,她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知道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不光是为了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应该去照顾更多的生命。”
“娜”位领航人
在同事俞秀铃的眼里,“杨老师的能力极强,跟着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奔波在临床一线的杨小娜还担任过急诊团支部书记乃至浙大二院团委副书记,她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推动护理工作的良好发展,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帮带新人同样重要。
急诊室的一名护士,由于现实护理工作和想象的巨大落差萌生了辞职的念头。杨小娜发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带着她一起去曾经治愈的患者家做出院随访。当看到那位患者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带着一脸的幸福与感激不停地对着她们说谢谢的时候,这个新护士眼眶湿润了。杨小娜用最生动的现实告诉她这份职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杨小娜还承担着科室临床总带教的工作,全面负责科室带教工作,其中包括培训科室年轻护士、提高临床护士的专科抢救技能、开展全院的护理技能培训、实习生教育、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带教等多项工作。作为辅导老师,指导本院护士参加第六届浙江省医学技能竞赛,获得了护理组第一名的成绩。2018年,指导的护士参加浙江省护理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第二的好成绩。
2016年,随着浙医二院国际医学中心的落成,杨小娜离开了工作15年之久的急诊中心,来到国际医学中心担任护理部主任一职。虽然换了地方、换了岗位,但杨小娜对职业的热爱却没变。她开始思索如何在新岗位上实现医护价值。
2014年的“7·5”公交纵火事件让人们认识到浙大二院在急救领域的领先能力,其中广为所知的“333”应急呼叫系统也成为高效可靠的急救代名词。而在国际医学中心,杨小娜完善并实施另一套应急呼叫系统——“999”。
所谓“999”,是指进入医院范围,一旦有发现病人心跳呼吸停止的症状,整个医院的广播系统会立即播报相应的情况,每个科室只要听到999代码响起,5分钟内必须有携带急救箱的应急团队赶到事发地点。光是制度和设备的设计不足以应对突发状况,杨小娜还组织院内医护人员进行应急的培训和模拟演练,确保真实情况下每人都能泰然处之、及时应对。
在急危重症救护的道路上,杨小娜从未气馁,一直朝着提升护理品质、提高急救水平、挽救患者生命的目标奋进。
(文 潜霁暄 周伊晨/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杨小娜:“娜”样的精彩
- 上一篇:郑春燕:用行政法眼看世界
- 下一篇:汪自强:农民不富,他不还乡
相关推荐
- 浙江大学举行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会
- 第十二届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公开评选会举行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一行至浙江大学医学中心调研
- 长三角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顺利签约
- 和浙大学者一起追寻番茄果实“小时候的味道”
- 海洋学院金甲焕教授当选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
- 浙大与绍兴进一步落实战略合作协议
- 托起明天的太阳
- 海洋学院“青年博士讲师团”为舟山中学生讲学
- 创新保护体系 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由大到强”
- 浙江大学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 在芬兰与习大大合影的华人科学家,是给世界科学界留下中国印象的浙大学霸!
- 浙江大学举办新提任中层干部培训班
- 浙江大学举行2020届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
- 数学科学学院“求是茶话”座谈活动举行
- 长三角产业地域分工“比较优势”还是答案吗
- “浙江大学服务杭州市企业行动”暨市校战略合作“专家进高企”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 封面人物|杨宗银:研究8年、失败150次,这些都值得
- 冯新华实验室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文阐明癌症发生的新调控机制和癌症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 首届“基层清廉建设(浙江)十大创新经验”评选揭晓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