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用航天梦来托举中国梦
他是探月的“追梦人”,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他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
他说,当遇到和国家任务相矛盾的时候,能把个人的事情先放下,去完成国家的任务,这就是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就是嫦娥系列探测器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获得者、浙江大学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叶培建院士。
七旬探月的“追梦人”,仍将为飞向更远的深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为叶培建院士颁授奖章
“嫦娥”飞天国人圆梦
1968年7月,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叶培建被分配到卫星制造厂,他原本最想到西北基地去工作,但未能如愿。然而,叶培建与航空航天事业的缘分并未就此折断。
1980年,叶培建通过首批留学生考试,前往瑞士留学。在这里,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月球探测成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看到了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代表作。“当年我们展出的是个景泰蓝花瓶,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美国的展品却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清楚。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名为A piece of the moon。”缘分就是如此地巧妙,后来的他也与中国探月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甚至包括取代“红马甲”的深圳股票交易卫星VSAT网……作为多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探测器的总师、首席科学家,叶培建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50多年,亲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亲身参与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发展。
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首度公布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技术预研,“绕” “落”“回”三个阶段探月计划拟于2020年完成。
叶培建院士工作照
“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是叶培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62岁的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这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走向月球、探索深空的技术上迈出了最为艰难的第一步。
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2007年至今,叶培建带领着团队一次次刷新深空探测的纪录。
2020年12月7日,采集月壤归来的嫦娥五号稳稳着陆,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在叶培建看来,这代表着中国航天人20年来的不懈追求,终于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他满怀底气地说:“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吹牛!”
心系祖国情系母校
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六载求是园时光将“求是”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了叶培建的心中。“我正是得益于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熏陶,在长期的航天生涯中逐步培养了‘坚持真理、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重大科学发现而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保驾护航。”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叶培建如是说道。
叶培建院士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
近年来,叶培建常回杭州、常回浙大,有时是回来看望老师,有时是回来参加学院的活动,有时是给师生做讲座报告,有时是回来参加同学聚会。每一次回来,他都非常关心学校、学院及师生的发展。
韦逸是浙江大学信电学院2013级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2016年的暑假,带着对人生未来规划的迷茫,她提笔给自己的偶像叶培建校友写了一封信。
“马上要升入大四,我和周围的同学都面临着相同的困惑——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如今我在抗干扰通信和卫星导航实验室学习,参与过华为的5G多天线MIMO仿真项目,也见识过实验室的老师们所参与的关于卫星的项目,了解到民用科技与军用技术的巨大差别,如今虚拟现实等民用科技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吸引同学们,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真的很希望能听到您作为过来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建议。”
信寄出不久,韦逸就收到了叶院士希望与她电话进一步交流的好消息。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从大学学习到职业选择,从专业方向到国内外深造对比,再到职业价值,叶培建倾囊相授,真诚又深刻地给出了建议。聆听了叶培建的教诲后,韦逸在大四上学期取得了学校保研资格,并选择到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抗干扰通信和无线导航”实验室进行博士深造。
对后学热忱关怀,对信电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叶培建也倾力支持。他牵线搭桥,浙大与航天五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精心组织,信电学院的师生们与航天五院的技术专家们有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精准指导,信电学院“机器视觉与导航”团队的月球车地面遥操作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中。
叶培建院士为师生做现场报告
2003年,叶培建曾回到浙江大学,为中国探月卫星工程千里求才。当时,记者问他:面对互联网等高薪就业的“诱惑”,您认为航天事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哪里?叶培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相信,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能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这份成功,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毅力,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的是一颗为祖国效力的激情的心。”他的回答,赢得了现场师生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伟大的中国,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方方面面都要强,要用‘航天梦’来托举‘中国梦’。”叶培建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年逾古稀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为表彰叶培建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2017年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面对荣誉,叶培建谦虚地说:“那颗星并不属于我,但却给我带来了一份新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多做点事情。”
(整编:李灵)
参考资料:
《专访叶培建:讲述航天精神》(新华社)
《致敬“嫦娥之父”》(浙江大学官微 记者 叶鑫)
《叶培建:院士搭桥 助推青春梦想》(作者 韦逸)
《新的一步!嫦娥四号有望创造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叶培建:制造“嫦娥”的传奇》(记者 伍轩 王羽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叶培建:用航天梦来托举中国梦
相关推荐
- 杭州亚组委到浙江大学开展场馆对接工作
- 浙江大学发布2021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模型
- 奥运全运冠军走进浙江大学暨新青年论坛举行
- 杭州市代市长刘忻到浙江大学调研
- 副省长高兴夫来校调研人工智能研究并看望联系专家
- 网格细胞:大脑中的“定位系统”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百份报纸展举办
- “江豚@钱塘江”行动正式启动
-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奖数创历史新高
- 我校武建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浙江大学开展中层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
- 省长郑栅洁在浙江大学调研时强调: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中展现浙大更大担当作为
- 省委副书记黄建发到浙江大学检查教育考试疫情防控工作
- 浙江大学举行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会
- 叶笃正:让风云不再“变幻莫测”
- 实事报表|浙江大学拓展育人场景,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
- 张育林将军报告会举行
- 思政教学30年,网上选课10w+
- 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大会召开
- 学校召开2020年人才工作会议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