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者新研究让测量纳米世界有了新“触角”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受器,通过感触外界物体,做出相应反馈。在物质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体接触时的“力量”离不开原子力显微镜,而其核心构件探针,则如同昆虫的“触角”,能够将样品表面的作用力转换成微悬臂梁的弯曲,进而通过激光束探测到。
然而长久以来,球形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也称胶体探针)在纳米尺度的测量存在“盲区”。近日,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胡欢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东华大学机械系彭倚天教授团队合作发明的一种新型纳米球探针技术,可以精准测量纳米到微米尺度范围的界面,填补了该尺度空缺,解决了纳米摩擦学领域的重要技术瓶颈。
这项研究刊发在了国际界面研究领域著名期刊《兰格缪尔》(Langmuir),并作为封面之一重点报道。
第一个利用氦离子注入制造的纳米球探针的工艺流程
球形探针的现实困难
原子力显微镜一个微悬臂梁和位于自由端的一个纳米针尖构成,能够通过探针将十分微小的的力,通过微悬臂梁反射的激光信号测量出来,为探究纳米尺度的物质世界打开一扇门。
例如,基于对机械部件界面之间摩擦力的研究,能够指导研发降低摩擦力进而减小能耗的技术;对材料间的吸附力研究,能够促进超级胶水的研制。对生物样品如癌细胞的硬度进行测量,有可能判断其是否更容易转移,等等。
球形原子力探针是众多类型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中的重要成员,球形在形变、硬度、力学属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进而有利于后续的科学分析。球形探针,十分适合界面力学的精准测量,因为接触面积是球面,可以精确预测接触面积和力的关系,因此可以精准的测试样品的力学特性,且不容易破坏样品,在生物领域如细胞,细菌和病毒的力学测试,胶体科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传统显微镜上的球形探针,随着科研发展的进程具有明显的不足。这类探针尺寸在1-10微米,测试精度有限,缺乏在纳米尺度的测量。与此同时,球形探针是通过胶水粘贴,本身粘贴位置就很难把控影响精确度,同时遇到高温或液体常常容易脱落。
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针,如何让球形探针粘上去
掉下来,成为摆在科学界面前的难题。
无心插柳填补行业空白
胡欢团队长期从事各种纳米制造技术的研究,对高能氦离子束并不陌生。
高能氦离子束可以聚焦成为直径在0.5纳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级小的刀,能够将材料在纳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硅材料衬底中注入高能氦离子束则会形成隆起。“这是工业界非常不愿看到的现象,这个隆起可以说是氦离子用于纳米制造领域的一个瑕疵中。”胡欢介绍。
但是,这个瑕疵在胡欢看来“如获至宝”。“从透射电镜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硅片表面在氦离子的注入下隆起来像一个球,正好联想到原子力显微镜球探针一直以来难以制造纳米球的结构这一技术瓶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陶锦晖博士评价称:“利用硅材料在高能氦离子束轰击下表面隆起为球形的效应,胡博士课题组开创性地加工出球形原子力显微镜探针。”
单晶硅在不同氦离子剂量注入下逐渐隆起
于是,胡欢研究组进行了第一个利用氦离子隆起效应制造纳米球探针的实验。通过聚焦离子刻蚀(FIB)在普通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上雕刻出一个平台,然后在平台上精准定位,注入高能氦离子束,使得单晶硅隆起,实现了一种稳定可靠的纳米球探针技术纳米制造工艺。具有高分辨率、高准确性、耐高温的球形探针由此制造而成了,球针尖的直径实现了在100纳米到1微米之间精确调控,填补了这一领域空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阳教授评价该工作:“不但实现了亚微米/纳米球的位置、尺寸和形状精准可控,而且亚微米/纳米球与探针的原生一体式结构确保了高结合强度和针尖表面无污染。”
胡欢认为,新的探测工具的制造,将有利于促进纳米摩擦学、生物材料的测试和研发,以及分子之间力的测量,对材料学、摩擦学、生物医学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利用氦离子注入在硅片表面精准排列成的IBM和ZJUI标志
卡尔蔡司公司离子显微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尉东光博士认为,“这项研究以非常低的成本,极大地拓宽了探针针尖的材料范围,因而拓展了扫描探针技术的检测、表征能力。”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JUI启动经费和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langmuir.0c00923
(文 柯溢能/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浙大学者新研究让测量纳米世界有了新“触角”
相关推荐
- 行读党史|浙大生仪:学党史强党建办实事
- “全球疫情下的亚太健康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
- 2021浙江大学“全球治理论坛”举行
- 《光明日报》理论版全文刊发管院刘渊教授文章《数字经济良性发展的政府作用》
- “一带一路”倡议下孔子学院亟须拓展职教职能
- 任其龙:1978→2019,浙大教授从万米长跑冠军到新晋院士~
- 任少波会见浙江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一行
- 17位院士齐聚浙大,共谋未来农业发展
- 数学科学学院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 浙江大学和传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建“雄安服务”品牌
- 陈纯院士:中国区块链赋能各行业亟需解决四项核心技术
- 大脑神经环路“红绿灯”失控会导致社交恐惧
- 中央第二巡视组巡视浙江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
- “国企公开课进浙大”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刘石泉专题课程开讲
- 2019全国生态学科“双一流”建设论坛召开
- 安庆回音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
- 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调研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 浙江大学举行202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