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专文:厦大山大海大,血脉相连一家亲
东海之滨,厦门大学面海而建。渤海之边,山东省因海而生。
厦门大学与山东,有着相似的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校地情缘。在历史浪潮中,厦大、山大、海洋大学携手奋楫万里海,扬帆潮头正当时。
刘椽曾任厦大山大化学系主任:
“我最高兴学生超过自己。”
1921年,陈嘉庚怀着“教育救国”信念,创办厦门大学。他呕心沥血倾资办学,“立下兴办生物科以为开发祖国山海资源之长计”。短短几年间,厦大“可与欧美诸优等海洋研究所匹美”……
厦大首届生物学学子伍献文,后成为我国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1935年主持了“渤海海洋调查”。这场历时6个月、航程7054海里的科研之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对渤海、黄海北部多学科、长时间航海作业的海洋调查,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开端。厦大与山东因为海洋,开始了深厚的地缘联结。
唐世凤是伍献文的学生,后成为我国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者,负责此次考察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实施,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海洋学、接触到祖国的海洋。1936年,唐世凤再到烟台,完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海湾——渤海莱州湾带鱼孵化渔场的观测报告。1946年,唐世凤受聘筹建厦门大学海洋学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事海洋学高等教育的机构。
1947年2月,国立厦门大学海洋学会成立典礼第一次会员大会(前排居中为唐世凤,二排左三为尤芳湖)
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袭、战火蔓延,东南半壁江山已安放不下一张书桌。1936年冬,厦大西迁长汀,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
山东诸城人、时任厦大化学系主任的刘椽,负责化学系西迁。斜跨福建省,运上一堆玻璃仪器、药品、图书,走了20多天终到长汀。他把孔庙当办公室、祠堂当宿舍、牢房改成实验室。他一人担起九门化学专业课,以英文原版书为主线,自编讲义;用竹管代替自来水管、泥炭火炉代替酒精灯,带学生开展实验训练;批改作业除专业知识,英语的语法和化学拉丁文的表达也细致修改。这种集知识、技能、语言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链”。
刘椽的助教卢嘉锡在他的鼓励下,两年后考上全国只招一名的“庚款”留英生。从江西临川步行到长汀求学的邓从豪,在刘椽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陈国珍、蔡启瑞更是常聚老师刘椽家中,粗茶淡饭中,一心为了学术家国。
抗战终于迎来胜利。刘椽离开厦大回到山东老家,担任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后赴河南筹建郑州大学。卢嘉锡、陈国珍、蔡启瑞之后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催化化学等多有建树,培养了许多人才。后成长为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的邓从豪,也在刘椽的邀请下北上,开启了与山东大学的诸多故事。时任校长萨本栋问刘椽:“在厦大18年最高兴的是什么?”刘椽答:“我最高兴学生超过自己。”
唐世凤带领厦大师生北上青岛
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业待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科系调整,唐世凤带领厦大海洋系教师2人、学生18人北上青岛,与山东大学赫崇本教授及讲师1人、绘图员1人,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以山大海洋系为基础,新中国第一所、当时亚洲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高级海洋人才的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立。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调入山东大学,组建海洋系
当时跟随唐世凤北上的助教陈宗镛,后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潮汐动力学”和“海平面的研究”。跟随北上的学生之一施正铿,1987年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后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厦大1927级学子、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在山东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家底……”需要在低温下进行的海洋生物实验,曾呈奎就定做了一个大冰箱做实验室,穿上防寒服在里面埋头工作。数十年后,原来那个小小的实验室现在已成为世界闻名、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应山东急需人才的要求,想调你到山东工学院任教。”1953年,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对时任厦大机械系教研室主任的艾兴说道。这位曾经的厦大学子也踏上了北上支援之路。艾兴后来成长为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培养了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人。
邓从豪参加卢嘉锡与唐敖庆在青岛举办的暑期物质结构学习班(来自《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
1956年,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的暑期物质结构学习班,卢嘉锡担任主讲之一,邓从豪在他的指导下,逐渐与物质结构及量子化学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邓从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后任山东大学校长。同在1956年,山东大学教师张克从、蒋民华被派到厦门大学化学系进修,也师从卢嘉锡,回校后组建了晶体生长专门化小组,即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前身,后成为我国重要的晶体培养基地,不仅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到国外。1991年11月,蒋民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上山东”建议提出
“透明海洋”工程创三个国际第一
厦大、山大、海大,都有一颗向海图强之心。20世纪90年代,厦大校友、山东省科学院原院长、海洋学家尤芳湖,提出“海上山东”的建议。他组织了“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5000多人次参调;主持多学科、多层次的“山东省海岛调查和开发试验”,首次确认山东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6个……
2013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这个“国之重器”筹备近十年。厦大1981级海洋系学子、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自2005年筹办起就参与其中。实验室所承担的“透明海洋”工程,已填补了国内两项空白,创造了三个国际第一。
全球级、无限航区的3000吨级 “嘉庚”号科考船
在厦大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山东人的奋斗身影。山东潍坊人、1979级山东海洋大学学子焦念志,2000年加盟厦大,现担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副主任。同是山东潍坊人的王克坚,现担任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山东临沂人王海黎,1988年来厦大求学,已负责建起了厦大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嘉庚”号科考船……
“鉴于我国海洋科学的薄弱和任务的艰巨,双方共同感到迫切需要加强单位间之协作,以促进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1963年,厦大与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就签订协作合同。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的2002年,厦门大学与山东大学再次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继续深化“师资共享、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近十五年内,厦大培养了6000多名山东籍毕业生,相互交换学生进行交流近千名;近两年为山东省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研修班近500个班次、27000人次;承接山东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30项,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
(卢昱 黄伟彬)
(原载于《大众日报》2020年1月19日第16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大众日报》专文:厦大山大海大,血脉相连一家亲
- 上一篇:我校召开辅导员工作室推进会
- 下一篇:学校总结表彰2019年度学生工作
相关推荐
- 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20年第一次理事会、监事会会议顺利召开
- 【南强红笺】雷经天的“忠诚书”
- 校长张荣会见中国技术交易所领导
- 201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 人文学院参与发掘的 “宁波城区西门口汉唐遗址”入选2019年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 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中央“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
- 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 厦大科研团队研发的石墨烯加热产品温暖抗疫一线
- 厦门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 学校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离退休教职工游园活动
- 时局艰难兄弟在,“疫”来四海皆同心——厦大孔院师生在行动
-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视察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
- “群鹭兴厦 筑梦思明”思明区高校引才系列活动厦大专场圆满落幕
- 校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讨新时代劳动教育
- 教育部网站报道厦门大学架“云梯”战疫情促就业
- 两岸大学生联谊交流座谈会在我校艺术学院举办
- 【青春实践路】坚定报国志 逐梦航天情——校“空天逐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西昌开展航天主题教育活动
- 校关工委组织“六一”慰问活动
- 第三届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联合论坛举行
新闻公告
- 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8个月突破50例 08-26
-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08-26
- 铜陵市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 08-26
高考招生
- 厦门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