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辉煌,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遥,这个定理后来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1950年春夏之交,陈景润以同等学力报考有着“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
当时的厦大数学系,学生虽少,但教师却人才济济。系主任是方德植教授,他亲自讲授“高等微积分”“高等几何”等基础课程。有一回“高等微积分”考试,方老师发现陈景润的试卷写得混乱,立即把他叫来,问他会不会。虽然陈景润当场重新作答,得了满分,但方老师还是教导陈景润:“字要写清楚,要让人家看懂,以后搞研究出了成果,不会表达,写不清楚,总是个缺点。”陈景润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以后就把字写得工工整整。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他今后一生的道路中。陈景润留下的不少书信、正式文稿,全部整整齐齐。
对他影响很深的还有李文清老师,他给陈景润上了“高等代数”和“实变函数论”。李老师上课深入浅出,常给学生讲数学家立志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动人事迹。
毕业后,陈景润辗转到福州,以卖书摆摊艰难度日,这个消息传到了厦大,也传到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的耳朵里。无比惊讶的王亚南校长与时任厦大党委书记陆维特商量,决定把陈景润调到厦门大学工作。
△陈景润使用过的煤油灯和留下的手稿
重回厦大的陈景润,百倍珍惜得来不易的机遇,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他所钟爱的数学研究之中。他担心夜晚开灯读书太迟,会影响别人的休息,于是,做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大灯罩,这灯罩,罩着光,也罩住在灯下苦读的陈景润。
对于读书的方法,陈景润曾有段自白:“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真是所见略同!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拈来应用。”
不得不佩服陈景润脚踏实地而又不乏机智的做学问本事,居然能把鲁迅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神思之功,融入数学王国的艰辛跋涉之旅。
陈景润耗尽心血,终于完成数学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论。这是了不起的战绩。首战告捷,初试锋芒,便震惊数学界。
陈景润载誉回到厦门大学,锐气正盛的他,并没有松一口气,而是一鼓作气,在数论上的三角和估计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不久,他的第二篇论文《关于三角和的一个不等式》呱然落地,刊登在1957年第一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
1972年,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陈景润终于登上喜马拉雅山山巅。他用独特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华,改进了古老的筛法,科学、完整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3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工作简报》第七期上发表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的文章,全面介绍陈景润这项研究成果。1978年,这项工作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2)研究的陈景润,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让曾经培养和教育了他的老师们分享喜悦。他把那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让世界数学界震惊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寄给母校的老师,在论文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上:“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你的学生陈景润。”
1981年4月,陈景润回到久别的母校——厦门大学,参加厦大建校六十周年校庆。
在前往大会堂参加校庆大会的途中,陈景润突然看到李文清老师。“是他!”陈景润惊呼一声,立即冲过人群,奔到李老师跟前,并且紧紧地握住李老师的手,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告诉李老师:“我一定来看您。”果然,两天之后,陈景润去到李文清老师家中,动情地说:“我到北京后,一直想着老师的培养和教育。现在搞研究工作,总觉得以前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是老师帮我打下的。”陈景润带给李老师的礼物,是新发表的数学论文,他仍然像当年做学生一样,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一起探讨数论研究中的问题。
陈景润还专程去方德植教授家拜访,他细细地端详着这位已是满头白发的恩师,情深意长地说:“方先生,我念书时,你头上只有一点点白发,不像现在这么多哟……”说完,又觉得言犹未尽,补充道:“我看到先生身体这么好,还是很健康,心里真高兴呀。”师生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浓郁的师生之谊,像窗外的涛声,沉雄而绵长。
厦门大学,培养了陈景润,成就了陈景润。陈景润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也成为了厦门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陈景润是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是大家熟知的著名数学家,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他顽强拼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勇敢地向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挑战,求证出“1+2”的世界最新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的成功,为这一数学领域开创了新路,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本书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完整地报道和描述了陈景润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并且全景式、多角度地重现这个传奇人物精彩的人生世界。
岁月流逝,但精神永恒。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厦门大学作为百年学府的深沉积淀,也是厦门大学迈向新百年的浑厚动力。
《百年拾光·精神篇》已告一段落,《百年拾光·成就篇》随后推出,敬请关注。
(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传——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传奇人生》,编辑:黄伟彬、王鹭鹏、刘婉宁)
(《百年拾光》栏目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线索。联系人:洪春生,联系电话:2187323,邮箱:xdtk@xmu.edu.cn)
【往期回顾】
1.【百年拾光】陈嘉庚:“四万万之民族,决无居人之下之理”
https://news.xmu.edu.cn/2020/0619/c1552a405328/page.htm
2.【百年拾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厦门大学
https://news.xmu.edu.cn/2020/0628/c1552a405864/page.htm
3.【百年拾光】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还需要维持,所以决定不随潮流迁徙
https://news.xmu.edu.cn/2020/0707/c1552a406802/page.htm
4.【百年拾光】把厦大办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大学
https://news.xmu.edu.cn/2020/0714/c1552a407295/page.htm
责任编辑:张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相关推荐
- 杨凤城教授做客党校名家讲坛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初心笔谈】践行初心使命 以一流作风推进一流校区建设
- 继续教育学院参加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
- “南强新睿讲坛”第四讲走进漳州校区
- 砥砺初心使命 助力脱贫攻坚——机关党务赴武平、上杭举办第五期党务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学习班
- 【初心笔谈】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 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开展消费扶贫合作共建
- 学校举办第八期骨干教师研修夏令营
- 机关第2期青年骨干研修班学员赴浙江杭州考察学习
- 一种新型“绿色”吸附剂 或为海水淡化技术提供新思路
- 校党委书记张彦会见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校长Charles Esimone
- 厦门市教育局来校评估检查复学准备工作
- 厦门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第八期结业暨第十期开班典礼举办
- 校领导慰问坚守高温后勤一线员工
- 以赛促创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厦门大学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组织工作全面启动
- 厦大广大师生认真收看收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
- 国内首家河长制研究院在我校成立
- 【感动同辈】在最美的地方挥洒最美的青春 ——专访2018年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高瑜聪
- 学校举办生物医学前沿论坛
-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海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新闻公告
- 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8个月突破50例 08-26
-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08-26
- 铜陵市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 08-26
高考招生
- 厦门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