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腈类化合物加氢选择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生物医药、涂料、农药、橡胶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与传统有机合成路线相比,基于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腈类化合物选择性加氢制备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原子经济性高、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进而受到催化届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腈类分子中的CoN三键具有较高的还原势,导致该催化路线的选择性普遍较低,往往得到伯胺、仲胺、亚胺,以及附加值较低的氢解副产物等多种产物的混合物,大幅度增加了该合成路线中的后续分离成本。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单一胺类化合物(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仲胺)的高选择性合成,且同时避免氢解副反应产生的高性能加氢催化剂,是目前腈类化合物选择性加氢研究的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性课题,中国科大路军岭教授课题组通过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设计出了Pd1Ni/SiO2单原子表面合金(Single-atom surface alloy,SASA)催化剂,实现了高活性和高选择性腈类化合物催化转化制备仲胺,并同时完全抑制了氢解副反应的产生。杨金龙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催化反应选择性调控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1月1日以“Quasi Pd1Ni single-atom surface alloy catalyst enables hydrogenation of nitriles to secondary amin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通讯》期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9-12993-x)。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博士生王恒伟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罗其全特任副研究员是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
路军岭教授课题组使用ALD技术,利用“区域选择性沉积”策略,将Pd选择性地沉积到了SiO2负载的Ni纳米颗粒表面(图1a);在Pd低覆盖度时,成功合成了“核-壳”型Pd1Ni SASA催化剂。其中,Pd原子级分散于Ni颗粒的最外层,最大化的提高了贵金属Pd的利用率。球差矫正透射电镜证明了Pd主要以单原子分散物种存在(图1b);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证实了改变Pd ALD 周期对Pd聚集体结构的精准调控,且通过Pd-Ni配位环境分析证实了Pd1NiSASA结构的形成(图1c)。在苯甲腈催化加氢反应中,获得的Pd1Ni SASA催化剂(5Pd-Ni/SiO2)打破了传统的“金属-选择性”关联,相比Pd/SiO2催化剂,反转了产物选择性,将仲胺的产率从5%大幅提高到97%,并且完全抑制了氢解副反应的发生(图1d)。更加可喜的是,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的活性分别是Pd/SiO2和Pt/SiO2催化剂的8倍和4倍(图1e),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1f)和良好的底物普适性,体现了Pd1Ni SASA结构独特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Pd(111)、Pt(111)和Ni(111)金属表面的苯甲腈催化加氢微观机制,首次揭示了亚胺中间体的产生和进一步加氢这两步反应的有效势垒差异是产生“金属-选择性”关联的关键因素。计算表明,在Pd1Ni (111) 表面,苯甲腈加氢到亚胺的有效势垒(1.06 eV)显著低于亚胺加氢到伯胺的有效势垒(1.30 eV),与Pd(111)表面正好相反,因此延长了亚胺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寿命,促进了其与伯胺的进一步缩合生成仲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仲胺选择性。
该研究结果表明,精准调控金属活性组分的结构和微环境对提高金属催化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高性能金属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培育基金”马克思-普朗克伙伴小组等资助,也得到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机时的支持
图1,Pd1Ni SASA 催化剂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测试。(a)区域选择性沉积示意图;(b)Pd1Ni SASA样品的电镜表征;(c)不同Pd分散度样品的EXAFS表征(d-f)Pd1Ni SASA样品催化苯甲腈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性能。
附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993-x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科研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科大在腈类化合物加氢选择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关推荐
- 校党委书记舒歌群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测量设备无关的高维量子导引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指示精神
- 传递战“疫”能量 邮寄教材到家
- 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今日正式开园
- 中国科大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二氧化碳光致还原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潘建伟院士在国务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讲座上作讲解发言
- 《中国日报》整版报道中国科大:顶尖人才勇攀科学高峰
- 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战“疫”一线提交76份入党申请书
- “环保力行,从我做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员青年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团日活动
- 中国科大在非平衡刚性逾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来校调研民进基层组织建设
- 语音情感计算及多模态交互研究团队荣获CCF A类国际顶级会议IEEE/CVF CVPR 2020超大规模商品图像检测挑战赛冠军
- 中国科大在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我校举办科级干部实务培训会
- 中国科大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重非经典关联的同时分类
- 江西理工大学来我校调研交流
- 中国科大理论预言基于CoSb的新型高温超导备选体系
- 学校巡视整改第五督导组赴有关学院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
- 校领导走访慰问假期坚守岗位的后勤职工
新闻公告
- 2.5-5um波段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 08-20
- 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今日正式开园 08-17
- 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十四五”发展研讨会召开 08-17
- 中国科大首次发现磁通量绳内部的磁场重联 08-17
- 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线上赛成功举行 08-15
高考招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