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果论文于9月5日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
类星体是20世纪60年代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类星体位于一些遥远星系的中心,比星系小很多,但它释放的能量却可以比星系还多很多。目前,天文学家已了解其能量产生机制:类星体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以其强大引力吞噬周围物质,物质被吞噬前聚集在黑洞附近形成吸积盘,并在吸积盘中将引力能转化为光能释放出去。天文学家相信类星体的寄主星系会持续不断的提供物质给吸积盘供应燃料,并称这一假设中的物质供应为内流。内流的观测验证还缺少最后一块拼图:最内区即位于吸积盘附近的内流由于视尺度太小,无法空间分辨,从未被明确观测到,成为黑洞吸积模型的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类星体吸收线技术是探测类星体附近、位于地球和类星体连线上的气体的强有力工具。研究组创新性的使用了激发态的中性氢和氦元素所产生的吸收线作为内流气体的探针。这一探针的优势是:理论上最内区的内流气体密度较高且温度较低,更容易产生激发态的中性氢和氦的吸收线。研究组使用这一探针在8个类星体的寄主星系中探测到了内流。内流在观测上表现为由于多普勒效应而红移的吸收线,红移速度即内流速度最高可以达到5000千米每秒,并且在0到最高速度之间连续,表现出了气体在黑洞引力作用下持续加速下落的过程。利用辐射转移、热力学等模拟内流气体的吸收线光谱并和观测数据对比可以推算内流气体的密度、位置、厚度等物理参数,这些参数符合黑洞吸积模型的预期,更重要的是对位置的计算结果直接验证了内流确实位于吸积盘附近,处于最内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大天文学系双聘教授周宏岩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大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和国家天文台袁为民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510-y
(物理学院、科研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科大在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推荐
- 中国科大在超冷分子量子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科大和海西州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
- 学校党委召开中央专项巡视整改情况通报大会
- 中国科大2017年科技活动周精彩启幕 为公众奉献科技盛宴
- 中国科大在金刚石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我校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 中国科大举行六十周年校庆校友组织代表大会
- 中国科大在地球深内部物质和结构异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我校2019年体育运动大会圆满落幕
- 中国科大团队报道驱动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 我校两项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通讯波段碳化硅色心的室温自旋操控
- 中国科大第19届RoboGame机器人大赛决赛精彩上演
- 学思并进,好书益人 —— 校图书馆五月线上读书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 中国科大在俯冲带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成功举办
-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考察中国科大
-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甲醇制烃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 ?安徽首批、合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 中国科大团队首创人工智能全自动地震监测系统
新闻公告
- 2.5-5um波段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 08-20
- 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今日正式开园 08-17
- 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十四五”发展研讨会召开 08-17
- 中国科大首次发现磁通量绳内部的磁场重联 08-17
- 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线上赛成功举行 08-15
高考招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