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推25项科创新成果,添彩工博会
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领先国际的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可高效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新型复合药剂,在固定区域自主清扫作业的无人驾驶智能清扫车……在今天(9月19日)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汽车、医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海洋与地球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等学院的一批科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保障安全、守护健康,同济教授们发挥着科技创新力量,持续为民生保驾护航。
展台上,摆放着双功能钢支撑、双功能钢板墙、双功能钢连梁。这些并非普通的金属构件,它们平时能承载,地震发生时能消能减震。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发明的这一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突破了国外同类技术的长期垄断,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创世界第一。相关技术被我国8部国家和行业规范采纳,已应用于包括天津117大厦、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国内外500多项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使我国金属消能减震产品占建筑减震市场的比例从2008年7.5%增长至2015 年75.15%。成果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本届工博会“创新银奖”。
展台上的三款仪器,用于测量噪声。现代社会,噪声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随着各类新型声学材料、降噪设备层出不穷,这些行业对声学测量仪器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刘海生副教授与上海英波声学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这三款“声学与振动综合测量分析仪器”,基本涵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标所涉及到的全部声学和振动测量指标,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全、体积小、操作简易等优点,已批量应用于船舶构件、建筑声学材料、厅堂音质测试、噪声与振动测量等行业。
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却有着神奇的功效。它能让深褐色的焦化废水明显脱色,各项水质指标达标。这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团队基于树枝状纳米功能材料的研制而制备出的新型复合药剂,可对焦化废水中多种难降解污染物强化去除。该技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生化处理工艺的出水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稳定在65%以上,氰化物去除率达99%以上,色度、浊度等表观性状和综合水质状况均有显著提高,且处理成本廉价。已应用于全国20余家焦化企业,年产量达5千吨,产值逾4千万元。这一技术获本届工博会“创新银奖”。
我国是沼气生产大国,但沼气热能利用的装备普遍技术含量低下,导致其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这是一款新型热风机,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吴家正教授团队研发,可实现沼气的大功率高效燃烧。它首次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全预混燃烧技术,可极大提升农村沼气的利用效率,同时研发了在WIFI环境下实现热风机远程智能操控功能。可应用于采暖、烘干、加热等诸多需要热风热源的场合,成为替代煤、油、电等热风热源的低碳环保热风装备。
城市垃圾填埋场底部的隔离衬垫在地震、强降雨等作用下是否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污染物渗漏?这台名为“多功能界面静动力剪切仪”的设备可以给出答案。它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冯世进教授团队研发,可用于测试新型环保复合材料在复杂条件下的基本力学特性和服役性能。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隔离衬垫、地下水竖向防渗帷幕的稳定设计、安全施工,都需要有它提供支撑。
智能时代到来,同济学者顺势而动、积极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前沿。
车身看似普通,其智商却很高,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感知装备: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天线、V2I网联通讯、智能驾驶控制器、远程监控车载终端等。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这辆智能清扫车可在封闭园区按照固定路线,或在固定区域自主清扫作业。这是由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智能电动清扫车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已完成4辆工程化清扫车的试制和调试工作,计划在明年开展30辆智能清扫车的示范运行。这款车可以实现在景区、园区、广场、机场等区域自主进行清扫作业,技术可拓展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专用车和特种车,如无人洗地车、无人物流配送车和无人观光车等应用领域。
在高校展区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区”,同济大学还有9项大学生双创成果参展,它们分别是同济电车队的电动赛车、翼驰车队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TR17、同济PACE中心的个人城市交通工具、上海同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钢结构成套技术应用、上海悦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悦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网)、沁济(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雨洪管理系统、上海桐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制造管理追溯系统、上海睿冠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中心的VEX 机器人、上海博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激光采集系统。
保障安全、守护健康,同济教授们发挥着科技创新力量,持续为民生保驾护航。
展台上,摆放着双功能钢支撑、双功能钢板墙、双功能钢连梁。这些并非普通的金属构件,它们平时能承载,地震发生时能消能减震。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发明的这一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突破了国外同类技术的长期垄断,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创世界第一。相关技术被我国8部国家和行业规范采纳,已应用于包括天津117大厦、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国内外500多项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使我国金属消能减震产品占建筑减震市场的比例从2008年7.5%增长至2015 年75.15%。成果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本届工博会“创新银奖”。
展台上的三款仪器,用于测量噪声。现代社会,噪声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随着各类新型声学材料、降噪设备层出不穷,这些行业对声学测量仪器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刘海生副教授与上海英波声学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这三款“声学与振动综合测量分析仪器”,基本涵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标所涉及到的全部声学和振动测量指标,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全、体积小、操作简易等优点,已批量应用于船舶构件、建筑声学材料、厅堂音质测试、噪声与振动测量等行业。
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却有着神奇的功效。它能让深褐色的焦化废水明显脱色,各项水质指标达标。这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团队基于树枝状纳米功能材料的研制而制备出的新型复合药剂,可对焦化废水中多种难降解污染物强化去除。该技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生化处理工艺的出水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稳定在65%以上,氰化物去除率达99%以上,色度、浊度等表观性状和综合水质状况均有显著提高,且处理成本廉价。已应用于全国20余家焦化企业,年产量达5千吨,产值逾4千万元。这一技术获本届工博会“创新银奖”。
我国是沼气生产大国,但沼气热能利用的装备普遍技术含量低下,导致其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这是一款新型热风机,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吴家正教授团队研发,可实现沼气的大功率高效燃烧。它首次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全预混燃烧技术,可极大提升农村沼气的利用效率,同时研发了在WIFI环境下实现热风机远程智能操控功能。可应用于采暖、烘干、加热等诸多需要热风热源的场合,成为替代煤、油、电等热风热源的低碳环保热风装备。
城市垃圾填埋场底部的隔离衬垫在地震、强降雨等作用下是否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污染物渗漏?这台名为“多功能界面静动力剪切仪”的设备可以给出答案。它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冯世进教授团队研发,可用于测试新型环保复合材料在复杂条件下的基本力学特性和服役性能。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隔离衬垫、地下水竖向防渗帷幕的稳定设计、安全施工,都需要有它提供支撑。
智能时代到来,同济学者顺势而动、积极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前沿。
车身看似普通,其智商却很高,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感知装备: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天线、V2I网联通讯、智能驾驶控制器、远程监控车载终端等。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这辆智能清扫车可在封闭园区按照固定路线,或在固定区域自主清扫作业。这是由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智能电动清扫车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已完成4辆工程化清扫车的试制和调试工作,计划在明年开展30辆智能清扫车的示范运行。这款车可以实现在景区、园区、广场、机场等区域自主进行清扫作业,技术可拓展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专用车和特种车,如无人洗地车、无人物流配送车和无人观光车等应用领域。
在高校展区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区”,同济大学还有9项大学生双创成果参展,它们分别是同济电车队的电动赛车、翼驰车队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TR17、同济PACE中心的个人城市交通工具、上海同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钢结构成套技术应用、上海悦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悦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网)、沁济(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雨洪管理系统、上海桐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制造管理追溯系统、上海睿冠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中心的VEX 机器人、上海博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激光采集系统。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8&action=video&id=1270&t=sho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推25项科创新成果,添彩工博会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面向新老学生启动紧急灾害专项救助工作
-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杜芮一行来校调研妇女工作
- 同济大学携手上海昆剧团共同打造的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成功首演
- 用实干书写担当 ——记2021年“追求卓越服务奖”获得者石振明教授
- 同济大学召开科研工作大会,为“十四五”科研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 同济大学学生思政工作创新论坛举行,对一批学生思政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 【新华网】【湖北救援日记】阴霾终将散去,四海春暖花开
- 我校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我校召开2021年第一次科技工作例会,部署今年重点科研工作
- 同济大学李安虎教授课题组在三维成像领域的研究有新突破
- 第17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在线举行,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
- 十年,同济智慧助推上海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 同济大学油/电车队双双跻身日本方程式赛车大赛前三强
- 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知识产权与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 “2018中德青少年音乐交流季”同济大学专场音乐会举行
-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用奋斗定义青春 ——记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张喆
- “对话历史,致敬青春”,百名时代青年讲师轮训暨集体备课开讲
- 李睿、杨贵庆获“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
- 【澎湃新闻】上海“同济”定点捐赠助武汉“同济”抗疫:同根相连守望相助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