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书写担当 ——记2021年“追求卓越服务奖”获得者石振明教授
他常年奔波于各个项目施工现场,带领团队创下多个纪录,多项基建工程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等奖项;他发挥专业优势,管理精益求精,为多个基建项目节省大量投资;他将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与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让校园建设成为育人大课堂。他,是基建处处长石振明教授。近日,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奖”揭晓,石振明荣获“追求卓越服务奖”。
扎根一线,筑牢基建安全生产防线
2019年11月,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项目基坑开挖到了最紧要的一段。周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
“必须抓紧在春节前完成,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拖到年后风险太大,工期也耽误不起。”工地例会上,石振明态度很坚决。
“周边做好的围护结构,可以防止土方坍塌,但如有渗漏就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基坑稳定情况要全天候监测,现场监测数据要及时上报分析……”石振明带队加强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巡检工作,关键节点甚至带头彻夜值守施工现场一线,协调各方,确保基坑开挖安全顺利推进。
2020年1月17日,三层地下室完成基坑底板浇筑。连续57天,挖土20多万方,创造了上海市同体量深基坑最快施工纪录,堪称“上海滩奇迹”,让施工方、监理方至今引以为豪。更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因为石振明的决策与坚持,提前完成底板浇筑,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行各业停工停产时,该项目整体进程所受影响并不算太大。
2020年年底,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项目基坑开挖完毕,底板还未浇筑。但临近春节,工地上陆续有农民工返乡。
“底板不浇筑,基坑是有塌方危险的。必须尽快完成。”回忆起那段日子,石振明感慨颇深,“那几天天天上工地数人头,做思想工作。”半个月后,底板浇筑顺利完成。
为何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断?石振明自言是危机意识和对工程的敬畏心。
“石老师靠的是过硬的专业实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同事们的答案比较一致。在他们眼里,石振明是把学校当成了家,每个项目,每个角落,都牵动着他。
“不论白天黑夜,哪里有需要,石老师就在哪里。最关键的施工现场、最辛苦的保障一线,他一定在。有他在,我们心就定了。”基建处的老师们这样说。
精益求精,提升基建项目管理效能
2016年,正值“十三五”开局,石振明走马上任基建处处长。他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建项目7个,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3亿元。而修缮项目,平均每年800项,投资总额近2亿元。
“要跑各种审批程序,要盯建设全过程,要管现场质量安全,项目建设周期长,还要控制投资不能超。基建管理真的太难了。”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临近退休老师多,石振明觉得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管好基建项目,关键靠人,没有队伍不行。”
他开始招兵买马,通过五年的努力拉起了一支专业齐全、年富力强的队伍。“7个博士,11个硕士,专业涵盖建筑、结构、暖通、市政、管理等,党员比例超过70%,平均年龄不到40岁,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
他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纵横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人专长,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条线上,设置前期、技术、安全、档案等岗位,定岗定编。块上面,每个人都要参与管理项目。2-3个人负责一个项目,同时,每个人还要负责所有项目中涉及到条线上的事情。”通过实际项目工作,结合内部专项培训,培养部门管理队伍。
部门战斗力如何?石振明用事实说话。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项目从获批到开工仅3个月(同类项目平均用时12个月)。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项目设计过程中,针对桩基、幕墙系统、结构受力体系等,反复论证、多轮优化,为学校节省大量投资,仅桩基一项就节约投资约1500万元。
——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项目、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项目、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嘉定校区工程实践中心及科创中心项目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等奖项,目前已通过“白玉兰奖“初评。
——提出运维一体化理念,制定《同济大学BIM模型交付标准》《同济大学建筑设备编码标准》等,要求新建项目、大修项目竣工时均需提交BIM模型,为楼宇智能化运维奠定了良好基础。
——修订《工程变更管理办法》《修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严格管理流程,提高修缮管理效率。
……
建设无车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是石振明的梦想。
“核心区域无车已经实现了,下一步是争取校区无车,那时候,校园肯定更漂亮、更安全。”石振明信心满满,“今年借着医学院整体搬迁、沪西校区许多楼宇大修的契机,争取沪西校区率先实现数字校园。”
开拓创新,让校园建设成为育人大课堂
作为一名“双肩挑”干部,石振明常年奔波于课堂与工地之间,近年来连续获评“上海市育才奖”“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同济大学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项。对他而言,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让校园建设服务于育人是专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使然。
他主动与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与能源工程等学院对接,依托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艺。在工程实践及科创中心项目中,有意识地将关键结构节点与新型材料留出展示区;在机械学院开物馆空调改造项目中,预留暖通专业工艺教学区;组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开展校园“小环境、小景观、小节点”改造提升创意设计方案竞赛,增强他们对专业的理解。
他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育人作用,在基建处设置了“三助”岗位。石振明介绍,基建处有研究生助管8人,本科生助管6人,分别来自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总工李翔带着他们对图书馆、中法中心等6幢建筑进行了结构安全检查。在此基础上,2020年,石振明指导年轻博士针对校园各类建筑开展“基于全寿命成本的屋面防水技术方案优化及应用”研究,进行屋顶绿化防水创新科研。
实践促成长,育人成效初显。基建处的助管队伍里走出多位优秀选调生。来自土木学院的助管商慧2018年考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本建设处。
灯光、步道、河道、绿化……2019年起,基建处逐步推进校园环境整治工作。如今,各校区面貌焕然一新,校园中心区域没有汽车通行,路面整洁,步道、自行车道泾渭分明。漫步校园,水清草绿,繁花似锦,不经意间小角落里还会偶遇微景观。夜幕降临,则是另一种风情,流光溢彩,静谧柔和。
“好的校园环境能与学生‘对话’,启迪学生心智。”石振明告诉记者,灯光改造结束后,有学生给设计师发消息,说自己在保研失败后心情沮丧,但在温馨浪漫的灯光夜景中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鼓励与关怀。
在石振明看来,校园基建“三全育人”未来仍大有可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与相关学院和部门加强合作。比如为土木专业提供暑期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助力‘智慧建造’新专业建设,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智慧工地;协助施工教研室拍摄现场教学视频,充实教学资源;设立‘建设安全日’,开展建设安全教育,等等。”(魏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用实干书写担当 ——记2021年“追求卓越服务奖”获得者石振明教授
相关推荐
- 【七分之一】战“疫”时刻
- ?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和疫情地理信息系统
- 同济大学党委第五轮巡察情况反馈会召开
-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贺德满一行来访
- 同济大学基础教育系统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绥德实验中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 【人民日报】上海两支医学救援队今日赴鄂增援
- 各界人士深切哀悼江景波老校长逝世
- 同济大学“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交流研讨会举行,推进“课程思政”整体改革
- 同济大学牵头完成的31项成果(人)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与四平路街道签署框架协议,街校共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监测与数据中心建筑主体结构封顶
- 学业发展与指导工作总结交流会举行,共促学生学业提升
- 教师午间沙龙迎来第100期活动,营造温馨教师之家
- 【解放日报】诸大建:事先防范风险 事后举一反三
- 同济大学校友李博荣获“斯隆研究奖”
- 同济大学主导研制的超精密纳米光栅获批两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中的同济人”展览揭幕
- 左为团队的初步成果揭示病毒首先攻击肺泡
- “石不相瞒——何马玉石作品展”在校开幕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中国驻非盟使团新建馆舍工程设计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