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2020年度)⑥ |赵生捷团队:硬核技术让应急管理“耳聪目明”
前两天,周女士开车上班途中遭遇了剐蹭。和以往在现场等待保险公司派查勘员来定损不同,她打开保险公司APP,点击在线报案,拍摄上传车辆损坏照片,很快,后台AI智能定损机器人就自动评估并给出了维修方案及金额,随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赔付,理赔款即时到账。“太方便了,整个过程半小时都不到,省时又省力。以往人工定损最快也要2个小时才能确定理赔金额。”
如此便捷的保险理赔方式,得益于我校软件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生捷领衔的项目“面向应急抢险与事故处理的数据高效传输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该技术近日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赵生捷告诉记者,智能查勘与赔付系统是基于该技术研发的成果之一,“我们的图像增强方法解决了各种图像失真的问题。即便是质量较低的图片,也可以识别,图像分辨率、光线、角度、缩放比例、车型、背景等因素都不影响结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车损识别的准确率和理赔效率。”
“我们还实现了视频定损。”赵生捷说,“而且,这些技术也不仅仅适用于车险定损理赔,还可用于承保前验车、车险反欺诈等等。”
“系统上线后,理赔运营效能提升40%以上,近3年渗漏管控收益每年超过82亿元。”合作研发的保险公司对系统赞不绝口。“简化理赔流程的同时还能有效防范车险诈骗,一方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
团队提出的基于视网膜成像理论与三分支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复原模型,实现对病态曝光带噪图像信号的高效复原。
科技改变生活。事实上,受益于赵生捷团队硬核技术的并不限于保险行业。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耕十年,赵生捷团队的相关技术目前已在疫情防控、油气管道巡检、电网线路检修、水利设施监测、应急指挥抢险、消防、海关缉私、重大活动安全技术保障等领域广泛应用。
——构建政务专网,为水利部门提供实时动态、准确可靠、标准统一的水情、工情、险情、灾情、闸控等数据信息,重点河段、堤防、水利枢纽工程智能化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人防到技防的飞跃;
——开发输油无人机管道巡检平台和综合预警平台,实现输油线路的无人巡检;
——开发电网无人监测系统,实现电网巡检智能化;
——为海关部署便携式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解决了偏僻地区无有效指挥手段的问题,实现全国海关缉私监管一盘棋;
——针对消防、武警等政务系统应急指挥需求,提出‘公专网结合’解决方案,有效增强了应急指挥防控能力;
——多次为全国“两会”、阅兵、金砖国家会议等大型活动顺利举办提供技术支撑;
……
团队研发的LTE230无线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险情信息采集与处理领域
“建设韧性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应急管理。”赵生捷说,“我们的技术解决了多种险情与事故场景中的定位传输、协同计算和精准处置等问题,这样,应急管理就相当于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就可以快速处理险情、事故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正是基于成熟的“动态安全的大规模无线接入与高效传输技术”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2020年1月,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时,赵生捷团队迅速反应,很快就与普天科技合作研发出了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和公共区域非接触式自动测温系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由无线便携式体温、心率、呼吸监测设备以及智慧医疗云平台等组成,有了这个系统,医护人员不需要频繁出入病房,就可以实时远程监控病患体征。一旦病人体温超过预设的警戒线,系统就会自动预警,提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救治病人。”赵生捷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疫情初期就部署了200余套该设备,“他们用下来反馈不错,说相当于增加了20%的医护力量。”
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
技术应用版图还在不断拓展。最近,赵生捷带领团队陆续布局智慧交通、智慧物联、智慧社区等领域,还把目光投向了智能农业。“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我们大有可为。”
据悉,截至目前,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82项,软件著作权32项,参编国家标准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相关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多项行业协会奖项,并入选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入选中央政府采购目录。(文/魏丹 图/团队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2020年度)⑥ |赵生捷团队:硬核技术让应急管理“耳聪目明”
相关推荐
- 吴志强:从8亿农民到8亿城市人,下一程怎么走
- 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思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 教育部任免同济大学领导班子部分成员
- “我和我的祖国 心连心的同济”同济大学第九届民族风采嘉年华圆满落幕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一行来访我校
- 80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同济大学学生工作系统2020年秋季学期集中培训
- 我校学生参加2020中国机器人大赛,获亚军(一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亚军1项、优胜奖1奖
- 同济大学数学学科走过75年发展历程,形象片发布
- 同济大学2018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活动结束
- 施剑林院士加盟同济大学,将在催化医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 学校邀请赵旭东教授举办抗疫网络舒心沙龙
- 同济大学获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4份,样品顺利抵达学校
- 校长陈杰出席北京一零一中开学典礼,并为同济实验班授牌
-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来校为沪高校干部作报告
- 物理学院任捷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声自旋传输调控研究的重要进展
- 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Marja教授访问医学院
- 国家乡村振兴局来函感谢同济大学为脱贫攻坚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 同济大学29门课程被认定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
- 人民日报副总编许正中来校调研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