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思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在2月25日上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与药政管理科科长郑思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80后”郑思馨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却与中西部有着不解之缘。2004年,郑思馨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服从分配前往位于山西忻州岢岚县太原卫星发射基地下属的医院,成为一名山区的心内科医生。2012年,郑思馨转业回上海,进入虹口区卫生健康系统工作,并于2017年开始负责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与药政管理科的医疗帮扶工作,投入到虹口区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西畴县、马关县、丘北县,以及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中。郑思馨积极贯彻落实对口支援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求,按照市、区对口支援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将帮扶工作与卫生实际相结合、短期帮扶与实现脱困相结合、扶持发展与提高素质相结合,采用多种措施紧抓对口支援工作,着重提高帮扶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宣传健康知识、加快人才培养,为帮扶地区干部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针对当地急需的巡诊和人才培养问题,三年来,郑思馨组织和带领虹口区六批医疗卫生专家团队赴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讲学工作,围绕医院管理、公卫管理、信息化建设、临床医学等方面开展了60余门课程培训,共培训对口支援地区临床、管理人员近万人次。专家讲课期间还在当地开展义诊咨询、带教查房、疑难杂症分析、教学手术,帮助当地医院手术技术改良,惠及当地百姓千余人。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郑思馨与团队医生克服高原反应,携带大批药品和医疗检测仪器为当地居民开展义诊。听说“上海医生”到县里来坐诊,一位藏族阿姨在女儿的百般劝说下前来看病。让郑思馨颇为触动的是,由于当地就诊不便和经济能力有限,这位藏族阿姨多年来强忍严重高血压性心脏病带来的种种不适,令病情已经发展到心脏异常膨大、心力衰竭的地步。郑医生向藏族阿姨解释医保政策,鼓励她要在家人的支持下积极就医,同时对症下药缓解阿姨的病情。
在云南,郑思馨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地县医院硬件设施都很好,却很难留住人才,一些科室甚至只有两名医生,连当地求助上门的手术也常常难以正常开展,不得不推荐病人前往更远的州医院,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县医院的无奈令郑思馨深刻认识到人才“造血功能”尤为关键。在虹口区卫健系统下属医疗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郑思馨牵头组织,与云南文山州、青海玛沁县等对口支援地区的医疗机构签约结对帮扶共19对;通过人员培训,加强受援单位医疗技术传帮带;通过医疗卫生管理讲学交流,帮助受援单位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医疗管理水平。他还组织安排三批临床业务骨干共计22人,赴云南文山州对口四县(马关、西畴、富宁、丘北)的县级医院开展长期和短期支医工作,并鼓励当地医院派出医生到上海来学习。他组织承办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云南文山、青海果洛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来沪培训学习班,从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设计课程,安排带教老师,做好“软帮扶”工作,通过学习联动模式,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医疗技术传递到边远地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县一级医疗人才得以充实,当地问诊水平得以提高,当地居民可以就近实现小病小痛方便就医。
随着5G技术的发展,郑思馨和同事们正在谋划今年实现远程医疗与当地县级医院的连接,但由于目前当地缺乏基站,他们正在协调运营商共同为医疗帮扶再出一把力。未来,“互联网+健康”有望进一步推动上海医疗技术“高峰”,带动中西部“一片高原”,将“上海温度”传输到更多的医疗帮扶地区。
从“郑医生”到医疗帮扶干部,郑思馨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2020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走进同济校园,成为一名同济经管人、一名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结合日常管理实践,积蓄更多能量与智慧,将医者仁心散播到更远的地方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思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相关推荐
- 我校8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 同济大学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办公室获评“2019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团队”
- 同济携手上海昆剧团打造昆曲青春训练营,学生版《长生殿》拉开大幕
- 我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
- 同济大学与长江大学举行就业帮扶工作协调会
- 【上观新闻】赏樱花、做青团,上海这所大学开通直播“云游校园”
- 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新青年”系列红色文创作品获首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二等奖
- 云赏同济园②:又一组美图带您看看久违校园里的春光、春色、春景
- 同济大学2020年首份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 中国标准化协会来信感谢同济大学为《应急医用模块化隔离单元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研制作出的贡献
- 吴志强、施剑林入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 同济学子包揽腾讯新闻高校短视频大赛金银奖项
- 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
- 同舟共济抗击疫情,同济人在行动
- 同济大学原创民族实验歌剧《志丹,志丹》成功首演,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有机融合
-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② |让2035为人才培养赋能
- 同济学子在第16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上获一等奖
- 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 我校与相关单位联合发布《2020中国区块链城市创新发展指数》报告
- 同济大学党委第七轮巡察情况反馈会召开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