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施剑林入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7月16日,2021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共10人上榜。2位同济人名列其中,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院长施剑林。10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将作为上海地区候选人参加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选。
吴志强院士是我国认定的首位城市规划大师。他开创了智能城乡规划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30多年来坚持在城市规划工程科技实践一线,运用智能规划理论方法体系保障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了中国智能规划学科的世界领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他心系祖国,在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等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在前线,以专业智慧和爱国情怀为祖国贡献科技力量。
2004年,世博会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吴志强院士带领团队百天鏖战、合力攻坚,使得同济方案在竞争中胜出,成为最终中标的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国字号”。怀抱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放弃了德国百倍高薪,毅然归国。他带领着同济规划团队奋战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云南会泽脱贫攻坚等重大项目一线,以专业智慧和爱国情怀,为祖国大地贡献同济规划的一份力量。
施剑林院士从事科学研究38年,他攻坚克难推动无机材料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他敢为人先,开创面向生命健康的“纳米催化医学”新方向,成功构建肿瘤细胞核靶向药物输运体系,提出“催化肿瘤治疗”新策略,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无毒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他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施剑林院士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甘当孺子牛的精神,源于一位共产党员的爱国奉献初心。这使他38年如一日深耕钻研科研第一线,实现重大原创性发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吴志强、施剑林入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相关推荐
- 我校本科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夺冠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到艺术与传媒学院调研,推动二级单位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 同济大学召开外事工作会议,谋划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 同济大学32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入选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
- 国内首场网络法公开课在同济举行
- 中央第四巡视组巡视同济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费泓涵团队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获重要进展,成果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
- 2019年第四届中国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 学生版《长生殿》昆曲青春训练营完成面试选苗,线上海选出的37名学子亮相表演
- 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一款医疗设备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 学校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16次工作会议
- 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入选“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 2020年同济大学启迪奖学金捐赠仪式暨2019年启迪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 同济大学原创话剧《铸诗成剑》成功首演,生动展现著名校友殷夫以笔为戈向革命的光辉历程
-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附属医院6位医务工作者荣获“医德楷模”“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等奖项
- 校领导会见多个德国代表团
- 同济、清华学者在BMJ子刊发论文,介绍方舱医院及城市应急管理经验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