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举办“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6月6日,同济大学举办以“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以进一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相关中央精神,聚焦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统筹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徐惠勤出席并分别致辞。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宋洪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乡村振兴部副总经理吴敏,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强,以及同济大学有关专家在论坛上分别作主旨演讲。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方守恩表示,近年来,同济大学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量服务“三农”发展的人才和乡村振兴干部。此次同济大学入选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介名单,成为唯一入选的非农类高校,也是上海唯一入选的单位,这是对学校既往工作的肯定,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环境、控制、交通、经管等多学科优势,组建一流学科群交叉团队,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践验证、推广示范等有机结合,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和路径,打造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济模式”。
徐惠勤介绍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相关中央精神,服务“三农”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规划。她表示,实施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近年来,同济大学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服务“三农”献计献策、添砖加瓦,学校专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投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高校创新型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样板,期待未来同济大学为上海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主旨演讲环节,尹成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政策及其精神内涵,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
宋洪远介绍了中国多年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当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研究需要针对人多地少水缺的“近忧”、人增地减水紧的“远虑”,和“不确定性”风险,持续重视“保安全、保供给”的关键问题研究。此外,还应重视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重视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的构建性问题,以及农民和乡村治理体系如何实现现代化。
吴敏介绍了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三农”的历史沿革和在脱贫攻坚期所做的主要金融扶贫工作。他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希望未来深化与同济大学在课题研究、融智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以助力农发行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强力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助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杜小强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乡村振兴政策的“花”是否成功在基层结”果“;第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落地生根”的进展和质量如何评估;第三,乡村振兴的趋势和规律是否得到长效的遵守,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典型经验和不足是否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论坛上,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杨贵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程国强,亦围绕论坛主题先后从不同角度作了主旨演讲。
校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张亚雷介绍了同济大学在乡村振兴专业机构、平台基地、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的具体情况,分享了如何利用综合学科交叉优势,针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
杨贵庆从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多年来的实践出发,总结了高校在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方面的六大优势:研究先导、文化视角、技术应用、学科交叉、理论提升、持续跟进。他同时指出,应在明确目标、重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与邻近地区政府和高校定向合作关系、注重开展知识技能的培训等方面持续提升。此外,高校参与乡村建设还需要得到校地双方组织保障、有关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和督导才能行稳致远。
程国强分享了他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顶层框架、推进重点和政策逻辑等问题的看法。他表示,基于新发展阶段国家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建议学校和相关学院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科技创新与绿色智慧技术支持,规划管理、工程技术与综合服务支持,以及搭建工作机制和平台方面进一步深入谋划、加强协同,实现更大的作为。
方守恩向尹成杰等嘉宾介绍同济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实践
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等嘉宾,以及学校师生200余人参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大学举办“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相关推荐
- 同济学子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比赛4金2银5铜
- 同济大学举行超大城市社区微基建优秀案例分享与智慧治理研讨会
- 同济大学磁浮中心助力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车完成量产前测试
- 一件件实事,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嘉定校区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
- 我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掌上智村”团队携乡村产业振兴案例库走进云龙,助力当地产业振兴
- 6位优秀大学生讲述爱国奋斗故事,4400余名大一新生同上朋辈思政课
- 为了“水绕陂田竹绕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用规划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纪实
- 同济大学召开新时期文科发展专家座谈会,谋划“十四五”文科建设发展路径
- 设计创意学院主办“MAD WOOD——木材的无限可能”展览,展示木材的柔韧可塑
- 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记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贝斯科斯(Dimitri E. Beskos)
- 阮仪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平遥)、山西历史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基地揭牌
- 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学
- 2020同济新年音乐会再次奏响爱心乐章
- 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首批国家新序列管理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党章和“四史”进行专题学习研讨
- Science Advances发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党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来暖池温跃层演变
- 同济大学师生共同设计建造的首个屋顶花园亮相,打造“同济梦想花园”劳动教育品牌
- 由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主编的《医学心理学》英文版教科书出版
- 同济大学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 119名2021级新学子在国豪学堂扬帆启航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