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旅程”——记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本科生)”获得者刘佳琦
本科前5个学期平均绩点4.91,全年级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全国绿色供应链与逆向物流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奖项14项;担任班长期间,带领班级获得同济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同济大学班长论坛优秀案例建设奖”。他就是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本科生)”获得者、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佳琦。
“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付出最重要”
自动驾驶技术是近年来的热门前沿科技,面对现有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在复杂道路中仍然存在感知失效的情况,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刘佳琦作为学生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代理模型的复杂道路环境自动驾驶感知能力与运行安全评估”项目研究,并以此参加2020年第十五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
在研究过程中,他从道路设计切入,广泛探索了各类道路环境因素对于自动驾驶感知能力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影响程度,评估了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在实际道路场景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了一种算法评价模型,对当前各种感知算法的感知准确率进行评价。
“我和队友们需要面对11万帧数据的标定和采样,工作量巨大、枯燥,而且,由于技术路线的数次调整,我们的工作又重复进行了数次,工作量变成了浩瀚的海。”刘佳琦回忆当时情景,依然眉头锁紧,时间紧、任务重,又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伙伴们宅在家里,项目沟通、推进效率都大打折扣,他一度甚至怀疑项目能否顺利结题。
“困难踩在脚下,路就在前面,咬紧牙再坚持!我们已到半山了!”刘佳琦这样告诉自己、鼓励队友。接下来,大家平复焦急的心情,沉下来,读文献,找导师,不断改进优化思路,选择了一种新的算法。“去年11月,当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到手的那一刻,我感慨很多:科研探索的征途上,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付出才是最重要的,坚持走到最后就是胜利。”
摘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组唯一最高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典型的团队合作类短期学术竞赛,它要求每支参赛队在短短72小时内完成选题、问题分析、建模求解、规范表述与写作的全过程,这对于每一支队伍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2020年,刘佳琦作为队长带队参加全国赛,题目是解决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决策问题。“一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时,我们也手足无措,不过我们很快便冷静下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有没有系统性的方法?”刘佳琦回忆道。
快速甄别、高效沟通、投入计算,整个参赛过程,队员们冷静分析,高效配合,最终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和非线性规划模型的信贷风险评估与决策模型,准确求解,最终提交的参赛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及最佳论文奖,捧获“高教社杯”,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在我们眼中,数学建模与任何一次科研经历一样,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旅程。这场旅程的过程充满艰难险阻,但正是这份未知的魅力让我们沉醉其中。只有坚持,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携手抵达云端峰巅。”刘佳琦说,他的科创之路自此渐入佳境。
“我们的班长很温暖”
大一的时候,刘佳琦发现班上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的学习生活,学业上掉队了。作为班长,刘佳琦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于是他代表学院申请到了校级的“同舟助飞”帮扶项目,专门为这些同学量身定制提升成绩方案。
他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想出了多种帮扶办法,比如线下一对一帮扶,线上通过公众号分享学习经验,通过百度网盘、公共邮箱分享学习资源,组建线上自习室打卡等措施,效果良好。同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业优势,平日里积极帮助周围同学解疑答惑。同学们纷纷点赞:“我们的班长很温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位之前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渐渐追上来了,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帮人就是帮自己。这个过程中,我提升了沟通和表达能力,找到了成就感,也更加相信众人同进步、我们更光彩。”刘佳琦告诉记者。
他还积极建设“班群—公众号—网盘”三级班级资源平台,凭借所取得的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同济大学班长论坛优秀案例建设奖”。他带领班级获得“同济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等6项荣誉。除了担任班长,他还担任院学生会创新俱乐部副部长,负责部门日常的管理工作,组织学院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ITP(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的答辩工作,组织“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并于 2020 年 9 月被评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生会优秀部员”。(陈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科研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旅程”——记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本科生)”获得者刘佳琦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学生合唱团多部抗“疫”原创作品获奖并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展播
-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一行来访
- 同济大学2018年秋季集中主题团日活动举行
- 同济大学与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帮扶共建协议
- 《科学》发表同济大学高亚威教授团队联合研究成果
-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向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Herbert Mang教授发来贺信
- 我校35名师生获2020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表彰
- “学条例 抓落实 提质量”,同济大学第七届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论坛举行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这间教室通世界”——我校智慧教室参观记
- 同济力量助力嫦娥五号完成高难度落月
- 同济举办百米红色市集,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学习党史
- 我校附属医院一批医师获“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奖及“上海市区域名医”称号
- 师生和校友代表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节选)
- 同济大学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奋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 “我想做一名好医生” ——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陈羿速写
- 李风亭教授团队在绿色高效气体分离材料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工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 多元评价,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显成效
- 同济大学各巡回指导组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指导工作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