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举办,共商学科发展战略
3月27日至28日,由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由同济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办。
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综合交通相关行业、高校等二十余位权威专家受邀出席本次论坛活动,并作精彩演讲。来自近百所高校逾300位交通与运载工程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论坛发起的初衷,是基于支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交通强国”“航天强国”建设、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对综合交通发展的全新诉求。为解决制约我国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卡脖子”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于2020年设计了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一级申请代码,资助交通工程领域与运载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
论坛旨在凝聚学科发展力量,促进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融合发展,商讨学科发展战略,凝练学科重点及重大项目立项方向,建立学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实现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的有机结合。
首届论坛以“瞰前沿、聚共识、谋布局、求发展”为主题,历时一天半,聚焦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核心科学问题与科学难题、学科发展趋势研判及重大项目凝练等焦点议题展开研讨。
27日首先开启的是主旨演讲,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教授代表首届论坛承办方同济大学致欢迎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负责人王之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川藏办主任赵国堂,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卫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研究员张宁,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关积珍,长安大学副校长赵祥模,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攀作为特邀嘉宾,先后作了主旨演讲。
他们演讲的主题分别为《 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工作综述》《道路交通系统本质安全理论研究》《高速铁路发展技术需求与相关科学问题》《空天交通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未来水路交通发展趋势与基础研究重点建议》《“十四五”民航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展望》《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创新探索》《高速铁路轮轨系统智能运维基础科学问题》《高速列车气动/耐撞性前沿基础研究展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解读》《新形势下智能交通研究创新与发展》《新时代道路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智能汽车共性科学问题与技术探索》《变革中的交通工程学:问题与实践》。
28日上午为圆桌论坛,围绕“道路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和“轨道、水运、航空航天、综合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分两场同时进行。在两场圆桌论坛上,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位教授就“道路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和“轨道、水运、航空航天、综合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建议和科学难题清单进行了研讨,并共同探讨了学科二级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修改建议。
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加速之际,我国当前正以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和新形势呼唤交通系统与运载工具的重大变革,“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可谓应运而生。
作为首届论坛的承办方,同济大学秉承多学科交融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系统的理念,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先进地面交通装备、先进基础设施和系统智能管控,紧密围绕智能交通系统、先进道路与机场设施、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磁浮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建立了由5位院士领衔的一流科研团队,拥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十年汇聚了近600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建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八自由度驾驶模拟器、道路与机场铺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新能源汽车试验与试制中心、汽车空气动力学整车风洞、磁悬浮试验线等一流重大科研设施,成为总体水平国内领先、特色方向世界先进的地面交通系统的人才汇聚高地、科技研发策源地、重大公共服务基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文/黄泽蓉 图/周游 等 视频/武毅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一届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举办,共商学科发展战略
相关推荐
- 我校“苗圃计划”基地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一行来访
- 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司长刘春晨一行来校调研
- 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民建同济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 移动直播栏目《听TA说》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开讲,在云端创新“四史”学习教育
- 同济大学中层干部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第二期)结业
- 我校光子学与声子学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光学近场调控研究重要进展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 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坛成功举办
- 校领导班子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五次集中学习研讨
- 同济大学联合承办首次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全国高级研修班
- 建言献策谋发展,履职尽责显担当,同济大学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 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镇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 翻译界知名学者线上汇聚,共话“当下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理论探索”
-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六指导组参加汽车学院研究生第十八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发表有关旋涡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
- “坚持,才能找出‘内奸’” ——结核菌感染致病机理发现记
- 彭婧获“2020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 同济大学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启用,师生日接种量达5000余人次
- 雄安新区管委会向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来感谢信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