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暨京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合论坛”第七期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四位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青年教师和四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青年教师,围绕“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主题发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80多名思政课教师现场参与论坛研讨,网络平台浏览量突破1万。
校党委副书记冯身洪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了同济大学的家国情怀以及同济人勇于担当重任的优良传统。冯身洪指出,在新时代,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练就坚定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学技巧,为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助力。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沙军在致辞中指出,通过本次论坛的开展,通过对教学的聚焦和经验的分享,思政课教师要共同研究探讨如何用好新教材、如何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如何凸显课堂理论魅力、如何提升自身素养,从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滋养学生心田。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心自2015年启动以来在网络资源平台、教学科研团队、高端论坛讲坛、学术刊物、尖端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中心未来的工作进行了规划与展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期许与厚望。
华东师范大学闫方洁副教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域下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谈起”为主题,分享了她对如何将改革开放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看法。闫老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之路,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深刻把握二者的结合点,在讲授的过程中讲透、讲清、讲好,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时刻谨记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董佳副教授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改革开放40年教学三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董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明确教学宗旨与性质、突出教学的问题意识、创新教学的视角。同时,董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经验、视频分析、案例透视等方法对以上三个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和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史宏波副教授以“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从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感受出发,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娱乐化、空泛化、随意化等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探究,为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北京化工大学于文博副教授以“新时代与新青年的‘化学反应’——以基础课‘改革创新’部分为核心”为题,阐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如何将改革开放有针对性的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于老师依托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贴近改革开放、贴近新时代,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学效果。
北京大学李健副教授围绕“让学生既信服又喜欢——以‘毛中特’为例谈如何讲好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主题,进行了教学分享与交流。李老师首先阐释了思政课遇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巨大挑战与冲击,指出当前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同时,李老师从提升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等视角出发,依托北京大学对教学手段的创新与转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同济大学运迪副教授以“通过‘四个贴近’提升教学实效”为题,从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现实、贴近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阐释了其在课程讲授中的经验,分享了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国家的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大势当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等教学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副教授以“‘原理’课讲授改革开放问题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教学展示与教学分享。杨老师认为,讲好改革开放,要将四个问题讲清楚。即“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改革开放的特殊性,讲清楚社会基本矛盾,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原因”。
复旦大学张晓燕副教授以“道德与法律教育中的知识、情感与思维”为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并以国家和个人关系为例,阐释了认识、情感与思维的内在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受邀担任评议专家。宋进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应具备四种境界,即“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领着讲”,认为青年教师要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要求,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解释力。陈大文教授在评议中提出一门好课应具备的四个要素,即“一个核心观点、一个好的材料、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好的教案”,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探索,突破自我。
最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徐蓉作论坛总结。她指出,作为引领课堂的思政课教师,要形成敢于直面使命的担当、敢于应对问题的勇气、敢于创新方法的能力,努力探索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配方”、“工艺”和“包装”,从而不断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校党委副书记冯身洪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了同济大学的家国情怀以及同济人勇于担当重任的优良传统。冯身洪指出,在新时代,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练就坚定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学技巧,为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助力。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沙军在致辞中指出,通过本次论坛的开展,通过对教学的聚焦和经验的分享,思政课教师要共同研究探讨如何用好新教材、如何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如何凸显课堂理论魅力、如何提升自身素养,从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滋养学生心田。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心自2015年启动以来在网络资源平台、教学科研团队、高端论坛讲坛、学术刊物、尖端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中心未来的工作进行了规划与展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期许与厚望。

华东师范大学闫方洁副教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域下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谈起”为主题,分享了她对如何将改革开放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看法。闫老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之路,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深刻把握二者的结合点,在讲授的过程中讲透、讲清、讲好,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时刻谨记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董佳副教授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改革开放40年教学三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董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明确教学宗旨与性质、突出教学的问题意识、创新教学的视角。同时,董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经验、视频分析、案例透视等方法对以上三个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和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史宏波副教授以“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从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感受出发,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娱乐化、空泛化、随意化等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探究,为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北京化工大学于文博副教授以“新时代与新青年的‘化学反应’——以基础课‘改革创新’部分为核心”为题,阐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如何将改革开放有针对性的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于老师依托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贴近改革开放、贴近新时代,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学效果。
北京大学李健副教授围绕“让学生既信服又喜欢——以‘毛中特’为例谈如何讲好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主题,进行了教学分享与交流。李老师首先阐释了思政课遇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巨大挑战与冲击,指出当前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同时,李老师从提升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等视角出发,依托北京大学对教学手段的创新与转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同济大学运迪副教授以“通过‘四个贴近’提升教学实效”为题,从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现实、贴近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阐释了其在课程讲授中的经验,分享了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国家的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大势当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等教学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副教授以“‘原理’课讲授改革开放问题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教学展示与教学分享。杨老师认为,讲好改革开放,要将四个问题讲清楚。即“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改革开放的特殊性,讲清楚社会基本矛盾,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原因”。
复旦大学张晓燕副教授以“道德与法律教育中的知识、情感与思维”为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并以国家和个人关系为例,阐释了认识、情感与思维的内在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受邀担任评议专家。宋进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应具备四种境界,即“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领着讲”,认为青年教师要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要求,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解释力。陈大文教授在评议中提出一门好课应具备的四个要素,即“一个核心观点、一个好的材料、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好的教案”,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探索,突破自我。
最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徐蓉作论坛总结。她指出,作为引领课堂的思政课教师,要形成敢于直面使命的担当、敢于应对问题的勇气、敢于创新方法的能力,努力探索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配方”、“工艺”和“包装”,从而不断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坛成功举办
- 上一篇:第六届“中德论坛”在我校举行
- 下一篇: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一行来校调研
相关推荐
- 杰出校友叶可明院士逝世,同济师生深切缅怀
- “青年看两会”主题沙龙开讲,7位时代声音青年讲师分享学习心得
- “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同济大学选拔赛”云端举办,推进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素养提升
-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② |让2035为人才培养赋能
-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丁波一行来校调研
- 我校硕士生签署沪高校首份2021届毕业生就业协议,选择回家乡武汉,投身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国企
- 快递穿行与一座城市的韧性
- 同济大学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同济王启刚团队仿生制备“人工多酶”,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成像
- 我校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开题论证会举行
- 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同济团队完成“WHO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医疗照护期间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南中文版
- 同济大学中层干部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第二期)开班
- 同济大学春季学期开学
- 校长陈杰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开启新征程 彰显新担当 矢志新奋斗
- 建筑设计研究院姚启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同济大学举行医学创新发展研讨会,共同谋划“十四五”医科高质量发展蓝图
- 同济大学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 同济学子赵龙举: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当志愿者的日子
- 同济大学四校区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升旗仪式,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