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界知名学者线上汇聚,共话“当下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理论探索”
8月15日,以“当下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理论探索”为主题的第四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线上举行。此次会议在线聚集了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与会专家围绕对外话语能力提升、译学理论建构、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育发展等议题展开精彩研讨,新说频现、锐见迭出。
本届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外国语》主编束定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翻译作为沟通世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路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责任。此次论坛即是翻译学界对国内外时事变化的回应,旨在扎根现实需求,推动译学理论建设,具有特殊且深远的意义。
提升对外话语能力,拓展翻译研究疆域
新时代语境下,翻译成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人民实现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提升对外话语能力已成为应对当前形势、胜任当前需求的急迫需求。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表示,疫情反映出中国对外话语能力仍存在明显不足,我们中国外语与翻译的能力与力量都需要加强。应创造有利于翻译发展的环境,在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加大“翻译中国”的力度。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在新文科背景下具有跨学科性、前沿性、理论性与国际性,主张在全球人文的视角下发出中国声音,重视翻译研究的人文性与图像翻译。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化、电子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词。“读图时代”的来临将诉诸文字的言语与诉诸画面的图像结合起来,指明了翻译研究的新增长点与突破点。
同济大学吴赟教授指出,多模态已经成为意义表达、阐释与接受的基本特征,翻译研究有必要拓展以语言为中心的研究疆域,探索除语言信息之外的其他模态符号在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转换与输出。在当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命题之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系统,开拓文字、图画、视听等多模态融合的翻译叙事成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当下翻译研究现实与译学理论
近些年,学术界都在积极开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翻译学科也不例外,译界同仁全心探索,力求寻找理论拓展、深化与创新的新方向、新路径。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下,译学理论构建与翻译实践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我国翻译研究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浙江大学许钧教授表示,文学翻译作品在语言方面的创造性能够引导我们对生命与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他深度解读了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提出了文学翻译中几组不可回避的矛盾,呼吁我们重视中国文学外译实践中的语言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表示,当下翻译研究的两个基本取向便是中译外研究与语料库研究。中译外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倡议、中外人文交流以及大国外交话语等与中国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研究议题,能够为理论构建提供真实的案例素材。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翻译特征、译者风格以及翻译教学等成为国内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代表着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术研究。
深圳大学谭载喜教授聚焦翻译史学研究,回顾了一般史学与翻译史学的关系,介绍了翻译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认为中国特色研究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译学研究与发展应“以史为鉴”,重新思考翻译研究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这一论点为今后的翻译史学研究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认为,翻译理论的产生依赖于翻译实践,而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具有促进两者实现互动的作用。从事件的角度考察文学翻译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推动翻译批评事件的构建,可有助于进一步彰显翻译批评的建设性,于翻译理论研究而言意义深远。
推动应用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发展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更具体系化与系统化,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随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呼声的高涨,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逐渐获得译界学者的重视。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符号特色、资源特色、主体特色、问题特色与价值特色方面。开展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在完善学科体系、促进自身发展、彰显主体意识、展现理论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翻译行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在解析应用翻译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挖掘我国传统翻译思想、系统引介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凝练应用翻译研究概念表述、合力构建应用翻译话语体系、加强对接学术与行业之需求、整理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问题六点建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表示,得益于近些年的发展,语料库翻译学已经成为成熟的翻译研究领域,然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很少以多语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结果导致语料库翻译学关于翻译共性与翻译规范等领域研究的代表性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鉴于这一现状,译学界应加大力度剖析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特征与不足,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拓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围。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表示,口译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较为“边缘”的分支,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外的口译研究关注点逐渐转为译者本身的研究,包括自我效能、译者定位、操控、技术使用以及职业认证等;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口译教学,聚焦会议口译或口译课堂等方面,他就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方法规范、多元阐释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解析与建议。
翻译研究的深化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教育事业已走过四十年余年,为国家发展及对外交流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外语与翻译人才。在翻译教育及研究发展进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与现实需求不相协调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翻译教育整体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型的教育结构,塔尖部分翻译学博士、翻译专业博士数量很少,翻译学硕士与翻译硕士数量比较大。基于此,他以教育体系本身的问题入手展开论述,揭示了翻译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改革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价方式,提前植入企业岗前培训落实实习实践方面出发,为国家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改革的方向。(李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翻译界知名学者线上汇聚,共话“当下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理论探索”
相关推荐
- “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图片巡回展”在衷和楼展出
-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六指导组参加汽车学院研究生第十八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 同济大学与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同济大学郭重庆院士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
- 校长陈杰开讲本学期“中国道路”第一课
- 内生安全为智能无人系统增强“免疫力”?,首届“智能无人系统与内生安全”学术会议在同济举办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 同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专家研讨会召开,一批外语学科专家建言献策
- 同济大学张弛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自体干细胞“定制”制剂可再生肺泡,同济团队原创新药获药监局批准将进入临床试验
- 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济威教授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 同济王启刚团队仿生制备“人工多酶”,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成像
- 我校3位教授、3个项目分获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奖项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一行来校调研
- 20余位院士共谋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依托同济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 校领导参加教育部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
- 学校召开本科招生工作总结部署培训大会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2020年度)⑤ | 王亚宜团队:在污水里建了一支 “起义部队”去净水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