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 新中大】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释放科研创新动能
编者按:
2015年以来,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色。为了进一步凝聚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的共识,展现学校新时期的新内涵与新气象,塑造创新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在图书馆前文化长廊橱窗设置“新时期 新中大”展览。本展览从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人才、校园规划、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统一战线、工会建设、离退休工作十个方面,展现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概况。为了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学校新闻网于近期开设“新时期 新中大”专栏,以对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行同步展播。
学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三大”建设,积极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快速提升学校各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三个面向”指导思想与“三大”建设发展思路
学校坚持科研条件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优势学科,汇聚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现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30亿元,四年间增长199%。
2014—2018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
承担国家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文社科方面,2016—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总和连续三年全国高校排名第1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16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2017年及2018年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2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2016—2018年学校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5项,居全国高校第5位。
科研产出协调增长,成果丰硕。近三年,出版了《夏书章著作选辑》《李锦全文集》《孙中山史事编年》《“中国语言文学文库”丛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等丛书和著作,曾昭式教授的《先秦逻辑新论》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Nature )、《科学》(Scienc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柳叶刀》(The Lancet)、《细胞》(Cell)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SCI收录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逐年大幅增加。
2016年,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探讨了前瞻性分子进化研究的前景与应用;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开发出再生功能性晶状体消除婴幼儿先天白内障的新方法,发表于《自然》杂志;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六亿年前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为“人类抗体V(D)J重排机制起源于转座子的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文章发表于《细胞》杂志。
2017年,陈小明院士、张杰鹏教授团队在化工分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于《科学》杂志;高嵩教授课题组解析人类MFN1片段的晶体结构并提出线粒体外膜融合机制模型,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2018年,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俊院士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测G成果,测出截至目前世界上最为准确的G值;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成果,揭示特殊成纤维细胞亚群调控肿瘤干细胞新机制;中山眼科中心李旭日教授团队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彼得·卡梅利特(Peter Carmeliet)院士联手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血管研究的重要成果。
罗俊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测G成果
宋尔卫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成果揭示特殊成纤维细胞亚群调控肿瘤干细胞新机制
2019年,马骏教授关于提高鼻咽癌治疗效果的重大科研成果获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的最佳研究殊荣,并同时在全球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
马骏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对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科研成果奖励斩获佳绩,宋尔卫教授团队的成果“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入选2018年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同时入围的还有罗俊院士团队完成且学校为合作单位的成果“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24项以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6项。
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服务国计民生。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领衔的器官移植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并于2017年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打破了国际上器官移植的传统理念,有望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研究化橘红成药性,促使当地形成超过十万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了广东省尤其是化州市中药材种植以及中成药生产等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帮助粤西北地区6000多农户脱贫致富,其创新药物红珠胶囊以2000万元价格实施成果转化,是学校近年来签订的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的项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时期 新中大】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释放科研创新动能
相关推荐
- 【三校区五校园·搬迁】我校召开深圳校区搬迁工作会议
- 【中山大学扶贫记】附属第一医院筑牢健康扶贫新防线
- 我校学子在2018第九届耐克高校田径精英挑战赛荣获佳绩
- 斯里兰卡教育资助委员会、卢胡纳大学一行来访我校
- 我们的2019(十六)
- 【师德主题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月”及“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
- 2018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九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在广州顺利举行
- 【思政第一课】王雪华副校长为物理学院本科生讲授思政课
- 我校举办2021年第1期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 【田野中大】碧海珠沉——国立中山大学林氏三先生复员殉难纪念碑发现始末(一)
- 【五个融合】推动“五个融合”向纵深发展,培育药学高素质人才
- 【我们众志成城】广东省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捐赠中山大学新冠肺炎抗疫专项仪式在我校举行
- 【聚焦党支部建设】践行使命,引领启航
- 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赴西藏民族大学推动对口支援工作
- 【主题教育 ? 行动篇】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会
- 【我们众志成城】我校主要校领导视频连线并慰问医护人员
- 我校举办2019年党政管理岗位培训
- 【我们众志成城】今天原本是她的结婚日,但是她出现在武汉抗疫前线
-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党支部获评广东教育系统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一等奖
- 云南省凤庆县陈昌砚书记一行来访我校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