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大学 > 新闻公告 >

【田野中大】敬意与温情:历史学系云南寻迹与追忆之行(一)

2020-12-20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抗战时期的中山大学先后转徙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师生们颠沛流离, 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近年来,在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的联合支持下,我校师生沿着当年的迁徙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以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等方式挖掘抗战时期中大历史,填补了校史研究的空白。这些考察既是中山大学校史研究成果,也是追寻红色足迹的实践体验,同时推动了由广东省主导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和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的建设与发展。

  本系列文章分为广东、广西、云南、坪石、梅州等部分,由历史学系研究生胡锐颖、蔡越蠡、梁倩影、肖胜文、谢明杏、钟文静等执笔,经历史学系龙波老师、曹天忠教授、赵立彬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等人的指导,通过地方的抗战史、田野的高校史与革命的区域史的三个维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田野中的中山大学抗战迁移图。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徙纪年

  1938年

  10月19日,广州告急,国立中山大学举校西迁。

  10月21日,广州沦陷,中山大学损失惨重。

  10月29日,中大部分员生抵达罗定。

  11月25日,中大员生奉令改迁广西龙州,随后奉命再迁云南,定址澄江。

   1939年

  2月6日,中大师生从龙州出发,中旬全部抵达云南澄江。

  3月1日,全校在云南澄江开学复课.

  1940年

  10月,中山大学回迁移粤北坪石,是月中旬开学。

  1945年

  1月16日,坪石危急,学校紧急疏散。

  1月21日,坪石本部部分员生被迫从乐昌撤往仁化,经始兴转赴龙川老隆,选定梅县为校本部驻地。

  3月16日,校本部及各学院在梅县复课。

  10月,中大成立复员委员会,师生员工自龙川老隆乘船返穗.

  11月,学校陆续收回广州石牌、文明路及百子路等校址,先后复课。

  

  跨越三千里,“中山大学抗战内迁史”考察活动重走了学校西迁云南的办学之路。2019年4月14日至20日,在孙中山基金会等单位的资助下,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龙波,教授赵立彬、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特聘副研究员刘宇等13人组成师生考察团赴云南昆明、澂江两地进行校友探访、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及文献搜集等实地教学活动。另有摄影团队编导丁澄等4人同赴云南参与相关拍摄纪录片工作。

  为期一周的云南寻迹与追忆之行,收获颇丰。一方面,工作小组搜集到大量珍贵的文献史料,实地考察了办学旧址,对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内迁史有了更为真切而直观的体验与认识,更能怀着一份敬意去了解这段历史。另一方面,师生们受到云南校友及当地领导、专家、百姓的热情招待及真诚帮助,切实感受到尤为浓厚的人文温情。

  

  “如果有下辈子,还要选择中大”

  4月14日,历史学系云南考察团第一站抵达昆明以后,即在云南友脉集团举行在滇部分系友座谈会。友脉集团创始人和志勇(95级)及其他系友曹银海(99级)、徐淑静(03级)、方智娟(04级)等回忆起当年的各种学术活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与文娱活动,纷纷感念中大的学习与生活,感怀历史学科的生命力,感激母校的培育之恩。系友们纷纷表示,当年专业的训练令大家在日后从事各种工作仍然能够戒骄戒躁、踏实做事,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终身受益。系友们在不同行业精益求精,仍然不忘回馈母校,如友脉集团便与母校等单位都建立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滇部分校友座谈会(来源:历史学系)

  

  次日,考察团访问了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82级)回忆起4年本科学习经历,谈到陈胜粦、林家有、蔡鸿生等诸位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用心与严谨,他神情颇为激动,“当时上课的讲义与试卷都是由老师用蜡纸和钢版一笔一划用心刻出来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感念,至今我还珍藏着许多资料。”如今,王水乔始终牵挂着母校与历史学系的发展,并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访谈过程中他与考察团谈笑风生,过去的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他动情地说:“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选择中大,选择历史学系。”

  

    “我常在梦中重游抚仙湖,忆念她,怀念湖边的人们”

  1938年日寇南侵,广州告急,当时的中山大学十月始分批出发,举校西迁。 [1]翌年1月19日,部分师生与公物一路西迁抵达广西龙州,“决定由龙州乘越滇铁路赴滇,并择定澂江县为校址”。 [2]历经数月,3月1日全校开学正式复课。此时各学院院址零散在澂江县内,主要利用当地庙宇等公共建筑进行教学活动。据文《飘泊西南间——中山大学迁移云南澂江的一组旧影》载言:

  “法学院设在澂江县属第二区和备乐村,共用庙宇十间。理学院分散在东浦乡、大仁庄、东山村、东龙潭等九处。工学院设在澂江城外金莲乡、梅玉村、中所乡,计院舍九处,另租民房作为教授及女生宿舍。农学院设在鲁溪乡玉皇阁、吉里村关圣宫、洋潦营村下寺、关圣宫、上寺、鲁溪营下寺、洋潦营风台寺等处。医学院设在小西城关圣宫、三教寺、县城南门处火龙庙、县城南门楼、小里村下寺、城内玉光楼、城西土主庙。师范学院分散在城内玉皇阁、建设局、极乐寺及北门外五灵庙。” [3]

  而历史学系(1939年9月,史学系经教育部训令规定改称为历史学系)、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英文组、哲学系同隶属文学院,此时的文学院“设在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城内孔庙和孔庙背后的凤麓小学一部分、玉光楼、观音阁,城外北面的斗母阁和翠竹庵”。 [4]

  

  

  理学院旧址层青阁(来源:历史学系)

  

  为追寻与考察澂江办学情况,4月16日,工作小组抵达位于澂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的中山大学澂江办学纪念馆层青阁,此为原来理学院的旧址。层青阁共分为两层,2005年澂江县委县政府斥资重修,阁名由原学校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杨遵仪所题写。纪念馆首层展示出80年前中大师生艰难而曲折的西迁办学历史,以及中大对澂江当地民生的贡献与影响,彰显“中山英魂,恩泽澂江”;二层则是近年来学校各院系、各单位及师生寻根澂江的历史展示,可谓“回报澂江,永德不忘”。两个展厅所陈列的实质是一个中大与澂江互动、回馈的双向历史过程。随后,澂江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杨进书、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施文论还带领大家参观了华藏山下的办学旧址。

  下午,考察团在中大西迁史研究者、澂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解天荣,县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员刘小鹏,县教育体育局副主任李佳,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管理所办公室负责人刘艳萍等的指引下对中大办学旧址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参观的是工学院旧址——东岳庙。此地后改为粮食仓库,重修时发现屋梁有“中山大学办学于此”的字样;随后大家考察了法学院旧址玄天阁,据说当年中大学生在这里自盖有十数间土坯房与茅草屋;继而大家参观农学院旧址凤台寺,此处还立有纪念碑,碑文主要述及农学院教授谢申、黎旭祥、刘致清等曾经带领学生对澂江及周边土壤土质作全面调查,并写成《云南省澂江之土壤》等事迹。师生们还在当地建立阳宗农场,研究华山松、云南松的特性。惜今凤台寺残破不堪,实在亟须对这座精致的滇中宗教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

  

  

  农学院旧址凤台寺(来源:历史学系)

  

  医学院旧址三教寺曾经得到当地文史研究者的大力呼吁与保护,使之在围城中得以保存。当年医学院内迁澂江以后,对当地的医疗卫生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师生们“曾在极乐寺开办门诊部为群众治病”,还为当地“一老妇切割甲状腺肿瘤”,为“一难产孕妇做剖腹产手术,婴儿得以顺利诞生”,其精湛的医术在澂江一度引起轰动,为人所称道。

  

  

  医学院旧址三教寺(来源:历史学系)

  

  考察团一行还在副县长刘燕萍的陪同下参观中山大学文学院及研究院旧址文庙,棂星门与大成殿甚为气派,殿前横额书曰“斯文在兹”。1940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生毕业时,文学院院长吴康及历史学系师生朱谦之、陈安仁、鲁默生、罗香林、杨成志、吴宗慈、江应樑、梁钊韬曾在此合影。是年,中山大学回迁粤北时,代校长许崇清曾写下《告别澂江民众书》,并在大成殿勒石为记。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940年毕业合影于澂江

  (前排左二为江应樑、左三为鲁默生、二排左为罗香林、右为杨成志,三排左为吴宗慈,四排左为陈安仁、后排左四为朱谦之、左五为毕业生梁钊韬、左六为吴康)

  (来源:历史学系)

  

  4月17日,工作小组在澂江县境考察普福寺、极乐寺、凤山小学、城隍庙、玉皇阁、土主庙、斗母阁、翠竹庵等办学旧址。大家在当年的男生宿舍斗母阁意外地发现当年中山大学理学院学生蔡政熙收到邮寄的木匣子和旧箱子,其中的文字及邮戳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理学院学生蔡政熙遗留的木匣子(来源:历史学系)

  

  文学院旧址凤麓小学(来源:历史学系)

  

  多日来,辗转于中大办学旧址之间,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来回切换。触目所及,多为颓败与破落的寺庙,或因旧城改造,只得断壁残垣孤零其中;或被围裹兀立在四面高楼之间,幸得当地有识者尽力维护仍留其迹;甚或有被改造利用者,已然不见昔日模样。

  澂江县实地考察最后一站是抚仙湖。工作组在湖畔感受着当年中大师生曾在此地所创作的《美丽抚仙湖》乐曲,感念他们曾在此地恣意流连,魂牵入梦。“我常在梦中重游抚仙湖,忆念她,怀念湖边的人们。”我们在湖畔暂缓脚步,怀想80年前中大师生在澂江办学的种种情境,体味历史厚重的融入感与真切的情景感。

  

  [1]参见萧冠英:《国立中山大学迁校周年感想与今后教育应趋之途径》,《中山公论》,1939年第1卷第4期,第30页。

  [2]周鼎培:《中山大学工作三十九年见闻》,《广东文史资料》第33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3]居然:《飘泊西南间——中山大学迁移云南澂江的一组旧影》,载自冯克力编:《老照片》(第102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第75-77页。

  [4]吴定宇主编:《中山大学校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页。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龙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田野中大】敬意与温情:历史学系云南寻迹与追忆之行(一)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