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服务,为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两高两化”建设任务,坚持科学研究“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科技管理与服务意识,以内涵发展、提质增效为核心,重点抓好“建大平台、拿大项目、获大奖励、出大成果”四大建设目标,有效支撑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
突出精准施策,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改革要点,形成了“资源整合-提前谋划-全程跟踪-高效服务”全链条、系统性的项目组织模式。王恩科校长、马卫华副校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工作会议指导部署并做重要指示。学校针对性组织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形式审查培训交流暨交叉科学部宣讲会,青年教师项目申报交流会、科技奖励申报工作交流会、科研创新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重点科技项目校内预答辩,赴各单位召开科技工作现场调研会等各类科技推进工作会议达百余场;制订出台了国家级项目申报及立项激励方案、实施项目目标校院联动的管理制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在组织申报等关键环节多维度发力,激励广大教师冲击重大标志性科技项目。自2019年起,我校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课题7项,国家重点项目8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7项,其他各类标志性国家重大重点项目4项,总经费破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稳步攀升,居全国师范大学前三名,为科技工作率先实现全国师范高校“北上广”三足鼎立奠定坚实基础;承担区域重大项目能力显著增强,获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创新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项目等项目10余项,经费体量超过3亿。基础与应用基础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实现效率超过90%的单光子量子存储世界记录(《Nature Photonics》封面论文),合作取得了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最精确的中子电磁结构测量结果并首次发现了中子精细电磁结构中的振荡现象(《Nature Physcis》封面论文)。
聚焦学术贡献,科技成果奖励取得突破。学校以获得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为重点培育对象,鼓励科研人员找准定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申报前动员、项目预评审以及校内预答辩等形式,提高科技奖励申报材料撰写水平及获奖命中率。近3年,学校以第一单位共获得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2020年度为4项。其中,生命科学学院李胜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与营养调控”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华师时隔8年再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也是华师历史上第3个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周国富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种偶氮类染料及其制备方法、油墨和电润湿显示器”项目获得第八届广东省专利奖金奖,是我校获得的首个专利奖金奖。
深化协同创新,集聚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与多家高水平研究单位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材料学、人工智能、核科学等学科领域,整合各方优势学科力量,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载体。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分别共建“南方核科学计算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中心”、“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生物与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反射式显示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孵化平台,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包括与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与广东盈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区域能力持续增强。学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以现有的高端科技平台、人才、成果和产业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在成果转移转化、作价入股、产学研合作、地方研究院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着力打造国内“新师范”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一是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2021年获批广州市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单位和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先后加入了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和广州市环五山协同创新联合体。二是以(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为依托,积极发挥地方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桥头堡”作用,3年来累计转化金额2589.341万元,其中10个入驻项目已通过作价入股模式成立公司落地运营,现金注资近2300万元。三是扩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渠道,强化优质成果宣传,2021年横向科技经费合同金额破5000万,组织第三届“青远杯”创新创业大赛,征集近百项创新创业项目参赛。四是科技产品孵化能力显著提升,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高分辨彩色视频反射式类纸显示器、中国首台套量子微波测量系统、全球首个医疗器械注册(CFDA)的光声显微成像仪和国内首款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光学纳米显微镜。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原始科技创新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部委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努力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高效能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出台《华南师范大学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着力突破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科研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在专任教师聘期考核、高端业绩奖励、教师岗位晋级、二级单位绩效考核等学校重大改革中深入落实破“五唯”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管理办法,积极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体系,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修订《华南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持续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神,为科技管理流程做“减法”,为科研人员获得感做“加法”。
“十四五”已扬帆起航,学校科技工作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挖掘潜能,激发活力,锚定目标再出发,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水平;把握新形势,谋划新作为,立足新起点,奋力开创学校科研工作新局面。
作者/通讯员:科技处 | 来源:科技处 | 编辑:徐能源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矢志创新服务,为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相关推荐
- 心理学院李红教授受邀参加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在首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中喜获佳绩
- 我校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学校举行“如何融入湾区发展”粤港澳专题座谈会
- 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重要综述
- 华师28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朱孔军、王恩科率队到南海区开展洽谈交流
- 华南师大附中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我校2部微党课、2名宣讲员入选全省百部精品党课百名宣讲员
- “挑战杯”历史大突破!华师首夺全国优胜杯
- 职业教育学院举办研究生培养专家咨询暨学科建设战略研讨会
- 我校获评省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优秀帮扶高校
- 心理学院张喜淋研究员荣获2019年度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学术新星(Rising Star)
- 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我和我的华师”华师英文网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 我校博士后牛康康荣获“中国昆虫学会青年科学技术奖”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华师召开
-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王新课题组 在JACS、AFM及Nano Energy期刊发表锂硫电池系列研究成果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Nano Energy》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 我校与番禺区联合组建“广州市番禺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
新闻公告
- 学校召开督办管理系统上线启用会 03-15
- 我校召开2022年安全与稳定工作会议 03-15
- 我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校园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 03-14
- 校领导到汕尾校区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 03-10
- 校团委获评2021年度广东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03-09
高考招生
- 华南师范大学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