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04版:莫雷 四十年深耕“心服务”
学校供图
心理健康服务如何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黑天鹅”事件?
今年6月底,临近期末考试,初二学生辛玲(化名)因学习压力大,出现早上5点就起床学习等反常行为。班主任得知后,迅速上报到实时监测系统,系统指导学校、家长协同开展心理辅导。辛玲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干预,心理情绪趋向平稳。
传统的学生心理状态评测,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开展干预,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后,倾向于自己“硬扛”……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华南师大学术委员会主任莫雷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实时掌握舆情,主动开展服务”的工作模式,创建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连续获批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这一系统会对每名学生进行抗压能力测试,定制个性化的危机阀值和三级预警线,已迅捷发现、帮助了多例突然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
坚持深耕中国特色心理学40年,莫雷的工作不止于此。他领衔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带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国家高考改革、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2018年,莫雷荣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心理学会授予心理学家的最高荣誉。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明灯
1981年,心理学还是一门有些敏感的“冷门”学科。这一年,莫雷以学校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华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阮镜清。
当时国内心理学研究处于低谷,国外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研究正热火朝天。个体如何获得心理机能?如何获得客观经验?这不但是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阮镜清就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探讨学习与发展问题。莫雷接过老师的接力棒,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研究心理学的指路明灯。他在传承中创新,针对学习机能形成、学习内容的掌握,系统深入地开展实验研究与理论提升。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引发我国学术界热烈讨论,对于个体高级心理机能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莫雷以此为指导,对先验论、经验论、外部活动内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1986年,莫雷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他的首篇学术论文《个体思维发生理论述评》。
该文提出了“实践是个体思维发生的本源”“个体思维操作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等观点,回答了人在实践过程中怎么形成思维、学习机能如何形成等问题,在国内引起重大反响。
莫雷把新成果作为新征程的导航仪。个体知识经验学习过程又是如何进行呢?个体如何掌握学习内容?长期以来,西方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派对这些问题争论纷纷。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指引下,莫雷发现,知识经验学习是联结性学习与运算性学习辩证统一的过程。
三十多年持续深耕,莫雷及其团队围绕个体语言机能形成、阅读能力的发展、个体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200多项实验研究。2012年,莫雷出版专著《学习过程与机制研究:我国学习双机制理论与实验》,创新构建了学习双机制理论。该理论提出,知识分两类,一类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生成的本源性知识,另一类是学科性的科学性知识。本源性知识经梳理再加工,进入学科情境,就变成了学科性知识。这是中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提出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
建有中国特色的“心服务”
“余震不断,晚上我们就露天铺一块垫子,睡在上面,每逢下雨天,地上都是湿泥,基本没吃过热饭。”2008年5月19日,汶川地震第八天,华南师大博士生温红博随莫雷前往四川汶川,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
“莫老师这种不坐而论道、起而行之的作为感召了我。”华南师大心理学院2006级研究生张炯理也报名加入学校志愿服务队,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援助结束返校后,他休学一年参加“西部计划”,到汶川当志愿者。研究生毕业后,张炯理留在了汶川工作。
这些年,莫雷和团队成员的身影还出现在了青海玉树、云南盈江、四川雅安等地震灾区现场。汶川地震后的三年里,莫雷和团队连续派出23批300多人次奔赴汶川地震灾区,为当地儿童开展灾后心理援助辅导和干预,并持续跟踪研究。团队还从厚重的实践经历提炼出研究报告和系列丛书,帮助更多人了解和开展重大灾情心理援助。
除了把工作重心放在应激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上,莫雷和团队还与同仁协同合作,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在莫雷看来,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但要针对心理不良群体开展干预性任务,更要面向一般的大众群体开展发展性任务,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去年6月,在莫雷团队指导下,中山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试点工作。随后,校地协同在广州市南沙区等地,以社区为单位,以统一指挥协同管理、全方位覆盖所有人员和所有固定活动场所为着力点,加强医疗系统以外的心理服务队伍建设。
为更快更好地给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心服务”,莫雷团结大批爱国奉献的科技创新人才共同奋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018年,以莫雷为负责人的“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国家、社会有需要时,我们团队就要担当作为。”在华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何先友看来,莫雷这一学术目标将大团队拧成一股绳。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莫雷团队构建包含救心小屋、养心小屋、安心小屋的三级心理危机综合干预模式,开通华南师大“心晴热线”线上心理援助平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心晴热线”志愿者招募倡议书,华南师大校内外400多名师生志愿者报名。其中200多人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他们超过一半是华南师大校友,基本都上过莫雷的课。
创新打造国内一流学科
上世纪80年代,部分同行用思辨法开展心理学研究,根据结果用主观想象去反推,甚至出现了“谁的嗓门大一点儿,地位就高一点儿”。根据心理学发展新趋势和国家发展新需求,莫雷前瞻性地觉察到,实验心理学前景广阔。
他强调用田野调查、实验采集数据,用统计、测评等实证方法研究数据,形成更深入的判断、分析,开创了教育心理学新的研究局面。
除了“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莫雷还倡导“像农民工那样劳作”。他总结出了“三无一有”:无周末、无节日、无假期,才可能会有所成就。
莫雷倡导协同攻关、研以致用。上世纪90年代,华南师大心理系教师们在象牙塔内做研究,与其他学科、社会缺乏联动,心理学科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导致心理学系的资金、资源都很匮乏。
如何跳出窘迫困顿的发展境地?莫雷的答案是,“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在解决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人的情绪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莫雷牵头下,心理学院成立了光与身心健康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近年来,莫雷带队积极响应文科实证化思潮,推动心理学科与工科、理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科工做、文科理做。
在莫雷的带动下,华南师大心理学科聚力聚智、勇攀高峰,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跃居A+,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并列全国第一。
探索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理创伤。但是,传统心理测评由于覆盖范围小、数据常模陈旧,测评效果不佳,急需更精准的心理测评工具。在莫雷的指导下,靳佩佩等华南师大研究生开发了多款心理测评公益服务产品,其中,《学校抗疫复学心理测评》服务了2300多所中小学校。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该项目团队格米科技夺得金奖。
虽早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但莫雷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以前,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到中师学校当教师。中师逐渐被取消后,很多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本科生?莫雷带队创立“倒立金字塔式”专业课程方案,并带领学院着力构建“两系列三水平”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研究者+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莫雷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心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莫雷总是要求学生,从“读懂一篇文章,构思一个研究,发表一篇文章”开始做科学研究。在培养研究生时,莫雷以研为重。他将过去“先打好扎实基础,再进行科学研究”的“定基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为“以前沿的科研带动学习,以学习促进科研前沿”的“定桩式”培养模式。他指导研究生在跟随导师立足国际前沿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探寻自己专长的前沿性研究方向。
多年深耕育人,莫雷逐渐梳理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整合资源的能力、坚持的勇气。这是莫雷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对育人“变与不变”的回答。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2/02/content_602554.htm?div=-1
作者/通讯员:刘盾 连燕纯 黎鉴远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2021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04版:莫雷 四十年深耕“心服务”
相关推荐
- 物电学院牵头、粤港合作,在量子科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学校党委开展“七一”前夕走访慰问活动
- 直击现场!大学城加强针疫苗来了!
- 2020年2月11日13版教育周刊《光明日报》:陈先哲:抗击疫情,应该上好这四堂教育课
- 零的突破!华师收获全国1金1银!
- 星河地产集团副总裁岳天飞先生做客历史文化学院第128期瞭望论坛
- 文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 我校举行教师代表座谈会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 我校举办第三届中华经典美文美篇诵读大赛
- 心理学院张喜淋研究员荣获2019年度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学术新星(Rising Star)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周指引 (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5日)
- 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获评“2019广东十佳网络公益团队”
- 第四届“广东光子学与技术协同创新”高端论坛在我校举办
- 华南师范大学举行2021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我校举行第四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刊发《前进中的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华南师范大学举办“校长有约”午餐会
- 物电学院张善超副教授在Phys. Rev. Lett.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 2020年4月13日羊城晚报A6版: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彰显
- 我校承办2020年特殊教育教师省培项目
新闻公告
- 学校召开督办管理系统上线启用会 03-15
- 我校召开2022年安全与稳定工作会议 03-15
- 我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校园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 03-14
- 校领导到汕尾校区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 03-10
- 校团委获评2021年度广东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03-09
高考招生
- 华南师范大学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
- 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