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锻造”疫苗和药品研发有机衔接链条
产学研合作“锻造”疫苗和药品研发有机衔接链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合作,率先完成了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肺炎感染模型2种动物模型的构建,2月18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鉴定,突破了疫苗和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
“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科研攻关一线的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他在肯定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的同时提出新要求。
疫情发生一个多月以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各方面反应迅速,持续深度合作,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形成了一环扣一环、高效海量、有序并行的“有机”衔接链条。
一环扣一环,
争分夺秒领跑疫苗研发
“1月16日,我们开始与中国疾控中心联系,希望合作开展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研发工作。”斯微生物创始人兼CEO李航文对科技日报表示,这不是一时兴起,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斯微与各科研院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在MERS、流感疫苗甚至结核病疫苗的攻关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平台。
“当新冠病毒出现时,出于传染病防控的职业习惯,双方很快达成合作。”硕士毕业于中国疾控中心的李航文回忆,春节的前几天,李航文的合作者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谭文杰将期望产生的抗原发给他,根据对病毒序列的专业分析,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序列可能会激发生命体产生免疫能力。
“他们根据在SARS期间的经验,不仅选取了人们熟知S蛋白,还分析了N蛋白、E蛋白等,更有可能产生有效抗原的部分序列。”李航文认为,国家队的宝贵经验和前沿的分析技术开了一个好头。
犹如工程师拿到了“蓝图”,斯微公司的研发人员开启了假日无休的紧张工作。“我们对序列做了优化,开始进行mRNA疫苗小样的合成。”李航文回忆,当时正是年节,酶、质粒等原材料供应紧张,他发动了所有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一听说是对新冠病毒的攻关,大家都倾囊相助,研发得以顺利进行。
2月7日,经过紧张的合成和制备,12个高纯度mRNA疫苗小样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进行了动物实验验证。他们是国内最先完成小样制备的团队之一。
经过几天的动物实验,一个最好的结果在2月18日深夜11点让整个团队毫无睡意,候选mRNA疫苗中的一个激发出的抗体显现出了更高的滴度,这意味着漫长的疫苗研发路程中他们又前进了一步。
“最近我们在进行临床前的必要实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4月15日将申报临床。”李航文说,安全、有效、可供是疫苗研发上市的准则。
“新的疫苗研发技术可以绕开依靠细菌合成疫苗的步骤,将周期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甚至几天,例如使用连接酶进行的DNA疫苗合成甚至可以不用细菌培养步骤,就能实现高纯度的需要DNA片段合成,进而在体内产生免疫。”上海比昂生物创始人杨光华认为,新技术在保障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研发周期可持续挖潜。
厦门大学与长春百克等单位合作研发鼻喷新冠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与重庆智飞生物制品公司合作研发重组蛋白疫苗,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康希诺生物公司合作研发腺病毒载体疫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新的疫苗研发技术通过产学研合力攻正逐步进入领跑“无人区”。
高效海量,
以信息合力“挖掘”有效药物
在药物筛选和制备方面,海量处理的高通量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大显身手。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种全人源抗体。
据介绍,佑安医院2月9日起共收集了12位康复期病人的血液样本,北京大学团队在14.3万个免疫细胞(B细胞)中检测出1.5万个IgG抗体序列,并从其中挑选出138个富集度最高的IgG抗体。这些抗体已由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体外抗体表达生产。目前合作团队正致力于将筛选出的抗体用于治疗,经后续动物实验与临床验证后有望成为更为安全且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2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团队联合华为云,基于中科院饶子和院士团队提供的新冠病毒相关蛋白晶体结构,通过超大规模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对8506种上市或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中进行筛选,一周内找到5中可能有效的药物,后期将继续推进相关实验研究。
有序并行,
高效支撑药物和疫苗研发
无论是药物筛选还是疫苗研发,要进入临床试验,都必须先在动物上“过关”。这就要求动物模型的构建必须有序并行。动物模型成功了,科技攻关的许多关键举措才能正常运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合作,率先完成了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肺炎感染模型2种动物模型的构建,2月18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鉴定,突破了疫苗和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
不久后,这些转基因小鼠和恒河猴模型成为疫苗或药物最先试用的“病人”,也是药物和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试金石”。
“通过分析每种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理,每种疫苗不同的免疫特征,我们就可以精准的选择动物模型和指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研发单位就疾病特征、药物靶点和机制、动物模型特征等等进行细致的沟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教授介绍,目前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完成了5种成药的评价,正在进行6种疫苗和4种成药的动物实验评价。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产学研合作“锻造”疫苗和药品研发有机衔接链条
- 上一篇:心系武汉︱护理18本2班交出特殊寒假作业
- 下一篇:“隐形人”眼中的检测队
相关推荐
-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52期】 彭小忠课题组发现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 ——氯福克酚可通过特异性抑制胶质瘤干细胞活性发挥对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 NEJM主编携团队“云相约”中美一线抗疫专家,探讨新冠未来之路
- “2018年(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发布会”在京举行
- 数据支持,让群众就医更便捷——医科院信息所开展新冠肺炎救治机构导航服务
- 疫情响应调部署 严防严控保平安
- 输血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集中研讨座谈会
-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59期】 系统所马瑜婷团队解析精神应激调控 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机制
- 护佑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 ——病毒学家顾方舟的一生一事
- 中国学者Lancet刊文称新型病毒感染有四大常见表现:发烧、干咳、呼吸困难和双侧毛玻璃状样变!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发现新冠病毒感染恒河猴康复后短期内不会再次感染
- 与总书记面对面丨王辰常委:构建新时代国家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
- 委党组对院校党委主要领导作出调整 曾益新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 药植所党委召开2018年党建工作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 苏州系统所开展“疫情无情 团队有爱”健步走活动
- 院校领导慰问所属医院核酸检测采样医疗队员
- 视频|致公讲堂:王辰院士新冠肺炎防疫讲座
- 筑牢院校后勤保障的“钢铁长城”——记院校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组
- 基础所举办2019年度 “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消除火灾隐患”主题安全教育培训
-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全力推进科研攻关
- 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召开学习2019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会议
新闻公告
- 院校召开新提任机关处级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 08-31
- 院校召开发展史编修领导小组会议 08-30
- 抗耐药结核新药OTB-658启动临床试验 08-26
- 院校召开2021年秋季务虚会议 08-26
- 中国医师节 | 致院校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 08-18
高考招生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本、专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