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主编携团队“云相约”中美一线抗疫专家,探讨新冠未来之路
NEJM主编携团队“云相约”中美一线抗疫专家
探讨新冠未来之路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但全球Covid-19病例仍在激增,各国医护人员和科研团队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敌暗我明的战争。截至2020年4月22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已发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文章近80篇,其中11篇文章来自中国团队。自疫情初期,中国科研和医护人员便积极发声,与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数据、临床病例及研究进展。NEJM也迅速启动了重大公卫事件快速审稿流程,刊发的相关论文全部免费开放,帮助全球医务人员迅速获得最高质量的研究信息和科学数据。
在全球医务工作者通力协作抗击疫情的背景下,2020年4月22日晚(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早),以“抗击Covid-19疫情——临床研究和实践”为主题,《NEJM医学前沿》主办、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协办线上研讨会,邀请13位来自中美抗疫一线的临床专家、科研人员和NEJM(NEJM)主编团队“云聚首”。此次研讨会对Covid-19药物临床试验、疫苗抗体研发、重症患者管理和公共卫生措施四个领域进行了深度探讨及中美对比。会议以实时直播形式对全球观众免费开放。
NEJM主编Eric Rubin博士对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作出的贡献表达了诚挚感谢及敬意。他表示,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抗疫经验,中国疫情已经成功控制,但由于对新疾病的认识不足,全球抗疫前景仍然未知。因此,了解中国以及全球正在开展的一线临床研究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未来一年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NEJM副主编,《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肖瑞平教授肯定了疫情期间中国学者在NEJM所发表科研文章的重量及学术价值。这些文献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NEJM医学前沿》作为学术桥梁,有幸参与科研抗疫一线,为国内学者及时翻译并输送专业权威的数据和信息,助力临床科研工作者攻坚。
在药物及疫苗研发分享环节中,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介绍了由其牵头开展的全球首个Covid-19随机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其结果于3月中旬发表于NEJM。曹彬等发现,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未能改善患者临床病情这一主要终点,也未能降低病毒载量或病毒阳性时间。然而,本研究仍有许多重要价值。比如,作者发现洛匹那韦联合利托那韦治疗组的死亡人数略少,且患者发病12天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获益趋势更为明显,这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参考价值。曹彬团队用实际行动说明了在疫情期间快速启动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是可能的,即使在武汉这样疫情暴发的艰难环境中也是如此。
接种疫苗是人类根治Covid-19的终极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团队独辟蹊径,走在了全球新冠病毒抗体和疫苗研究的前列。他们首先采用SARS-CoV-2进入细胞的关键蛋白刺突蛋白作为“诱饵”,从Covid-19康复患者血清中“捕获”了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中和抗体。经过提纯、筛选和三维结构分析等过程,张林琦团队找到了能与病毒刺突蛋白紧密结合的中和抗体,并揭示了其抗病毒的机制。基于这一成果,他们对SARS-CoV-2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进行结构改造和优化,并采用腺病毒或mRNA作为疫苗构建方式,在小型哺乳动物中已经取得了较好免疫结果,中和抗体滴度可高达1000,-10,000。
在临床重症患者管理经验分享环节中,会议主持人、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副首席医疗事务官Young Ahn向两位嘉宾提出了一个假设的重症Covid-19病例:一位五十岁男性,呼吸困难,感染新冠病毒一周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心动过速,需要输氧。作为病例讨论嘉宾,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和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Lorenzo Berra针对这类患者探讨了治疗方法。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应对休克患者尽早实行插管,并采取俯卧位来改善通气。杜教授还强调使用快速输液等ICU的传统手段,不主张给患者使用抗病毒药。因为目前抗病毒药物对治疗新冠病毒仍缺乏证据,这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刚刚发布的指南一致。Berra还设计并参与了研究一氧化氮气体对于Covid-19抗病毒作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他的这一灵感来自2003年SARS疫情期间尝试这一方案的中国医疗团队。
在城市疫情防控经验分享中,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对大型城市初期管控三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根据每个城市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防控模式也是依次递进,归纳为:Slow Down, Shut Down, Lock Down(控速,停摆,封城)。正是由于武汉采用了最严格的防控模式:Lock Down(封城),使得疫情扩散到其他城市的时间平均延迟了2.91天。在疫情初期,中国其他城市的防控策略是就控制病毒传播速度,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检测,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追踪并隔离两周,对所有确诊病例收入医院统一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团队成员陈思邈教授分享了方舱医院在中国抗疫中的积极作用及对其他国家的借鉴价值。她指出,方舱医院有三个主要特性和五大功能。三个特性包括施工速度快,收治规模大和成本低。五大功能包括隔离、分流、基本医疗服务、病情监测和转诊以及基本生活、社交需求。2020年2月,方舱的建造和使用成为武汉疫情防控中快速、大规模集中隔离和护理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美国轻度至中度患者主要采取家庭隔离的措施。据王辰团队介绍,与家庭隔离相比,如果美国设立方舱医院按武汉收治水平,每10,000人可容纳10张病床,由此在未来两个月内减少81%的美国感染率。因此,如能实现快速检测,通过在方舱医院而非居家隔离轻度至中度患者,美国可以避免数百万例感染。
正在抗疫一线的美国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高级分析师Madhury Ray最后分享了纽约市的相关数据。截止到4月22日,纽约市确诊Covid-19病例为134,874,其中35,746入院收治病例,9,562 确诊死亡病例,另还有4,865疑似死亡病例。确诊病例数虽有放缓趋势,但纽约市仍处在最困难的时刻。Ray认为,此次疫情危机来自于对病毒认知不足,互联网时代误导信息发酵以及病床、医用设备和医护人员配置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但是,她指出,也应意识到在应对疫情过程中,高效创新,中美医护人员通力协作,以及纽约市强大的医疗体系后盾,都增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机会和决心。
NEJM责任编辑Lindsey Baden和副主编黄永坚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全球医学界在过去十二周完成了诸多创举,如病毒基因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快速应用新技术检测新病毒、识别病毒-细胞结合受体、确定潜在药物靶点、开发潜在疗法、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等,为我们赢得这场抗疫之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他们强调,这都是全球医护及研究人员携手努力的结果,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并持续加快创新进程;同时,这场疫情大流行不断警示我们,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方有机会最终战胜疫情。
(来源:NEJM医学前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NEJM主编携团队“云相约”中美一线抗疫专家,探讨新冠未来之路
相关推荐
- 院校本级召开2020年入职职工轮转工作汇报会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王伟伟团队研发可吸收聚合物抗菌材料
- 药生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 基础医学研究所杜文静团队发现NADPH调控表观遗传的的分子机制与功能
- 深入党史学习 重温红色记忆 | 第五届“协和学子院校行”出征
- 中英文双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报告发布
- 院校召开统战干部工作会
- 护理学院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云答辩”
- 一封家书
- 院校26名博士后人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 远程医学中心全新升级 ?随时随地连接协和专家
- 王辰院校长一行赴信息所调研指导工作
- 立足职能强化监督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健康报》发布2019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院校两项研究入选
- 血研所周家喜/石莉红课题组合作揭秘人类巨核细胞发育机制
-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57期】 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团队针对肺纤维化 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院校机关召开行政月会
- 国家援鄂抗疫病房已收治18名患者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吴孟超同志逝世——王云峰副书记代表院校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 国家卫生健康委毛群安司长一行到药生所调研指导工作
新闻公告
- 院校召开新提任机关处级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 08-31
- 院校召开发展史编修领导小组会议 08-30
- 抗耐药结核新药OTB-658启动临床试验 08-26
- 院校召开2021年秋季务虚会议 08-26
- 中国医师节 | 致院校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 08-18
高考招生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本、专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