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赵华章团队在絮凝水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1434132、51721006)资助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与耶鲁大学Menachem Elimelech教授团队等合作,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ctinia-like multifunctional nanocoagulant for single-step removal of water contaminants(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的仿海葵多功能纳米絮凝剂)”为题,于2018年11月26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环境学院2016级博士生刘金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絮凝是应用最早的水处理技术之一,具有应用广泛、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絮凝技术应用三百多年来,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和胶体类物质,对于环境风险较高的小分子溶解性物质去除效果甚微。絮凝能否作为废水深度处理的有效途径,取决于在小分子物质从小尺度转变到大尺度絮体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介尺度凝聚核。因此,如何通过分子设计诱发小分子相间传质形成凝聚核,是絮凝剂研究领域遇到的最大挑战。
针对上述关键问题,研究团队从仿生学入手,通过模仿海洋生物——海葵(Actinia)的身体构造和捕食特征,制备了智能化仿海葵纳米絮凝剂。该絮凝剂在使用前呈核壳胶束结构存在于水中,解决了多数絮凝剂在储运过程中易失稳的难题。尤为重要的是,该絮凝剂使用时会发生类似海葵捕食的构型反转:由铝硅复合物组成的“壳”会水解相变,像普通絮凝剂那样去除悬浮物和胶体;由有机官能团组成的“核”外翻并环绕固定于“壳”上,像海葵的触手一样捕捉水中小分子,诱发小分子形成凝聚核进而形成絮体去除。通过上述过程,新型絮凝剂可实现一步去除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

仿海葵纳米絮凝剂广谱去除水中污染物
研究团队通过研制仿海葵纳米絮凝剂,使“古老”的絮凝技术重新焕发青春。新型絮凝剂对于简化深度处理工艺、降低成本、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编辑:麦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环境学院赵华章团队在絮凝水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推荐
- 北京大学召开2019年研究生招生命题与阅卷工作会议
- 第四届校园网络文化节全面上线 暖暖“新青年”尽展风采
- 北京大学2018年“黉门对话——国际汉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举行
- 文研院学者代表团出访英法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慰问河北兴隆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 北京大学校友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十二次校友工作研讨会在四川眉山召开
- 文研院举办第五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 北京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举行
- 北大计算机所博士生何相腾获2018年百度奖学金
- 北京大学开展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制度建设专题学习
-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走进北京大学
- NCURA-PKU国际科研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 量子中心徐莉梅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介绍深过冷液体中的奇异输运现象
- 经济学院举办2018级本科新生教育实践活动
-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织师生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工党支部赴遵义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 【2018迎新】直击研究生迎新现场!(组图)
- 第18个记者节 听听新闻网学生记者的心声
-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基里尔·鲁德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