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走进北京大学
“从前郭永怀在我心目中是比较严肃的形象,在这次画展上看到了他和蔼和亲的一面。”驻足于郭永怀的肖像画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徐开明笑着说。
徐开明参观的展览是2018年12月11—16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二层展廊举办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
展览旨在通过展示“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及北大校友风采,让师生深入了解并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展览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联联合举办。

画展现场(杨华 摄)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于敏、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三强、郭永怀、屠守锷、彭桓武等12位功勋人物来自北京大学。

钱三强、朱光亚
“这次画展题材好、艺术水平高。”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韩玉真老师是开展当天第一位来到现场的参观者,他观看完画展后,感慨道:“他们是让中国挺起民族脊梁的人,今天祖国的强大,离不开他们——他们永远值得铭记。”
本次展览所展示的全部肖像画,均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文联理事杨华女士精心创作完成,历时两年多。作品采用90×180cm大肖像,着重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
“大幅肖像更能体现人物精神气质、面貌特征和人生阅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据杨华介绍,大幅肖像并非常规的人像画法,而是为凸显人物性格采取的创新画法。“我希望通过面部表情传达不同人物的神韵,让参观者透过肖像‘看’到人物背后的精神。”在创作过程中,科学家们身上体现的爱国奋斗精神、团队精神、家国情怀、忘我的牺牲精神,以及为了祖国科研工作隐姓埋名一做就是几十年的经历,都深深触动着杨华的创作灵感,“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创作热情就更加饱满起来。”

郭永怀、陈芳允
作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精神与技法,又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时代精神的水墨写实主义绘画风格。“西方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能突出人物的面部轮廓,而中国传统水墨风格更擅长体现人物的神韵。”杨华说道。
“非常传神,”陈芳允先生的儿媳陈金凤也来到了画展,驻足陈芳允的画像前,她说:“老一辈知识分子虽有专长,但却平和、谦虚,他们真心热爱他们的事业,为国家殚精竭虑。年轻人在观展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物事迹,汲取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可以激励自己为国家多作贡献。”

于敏、邓稼先
1956年入学的地球物理系丁敬忠教授是地道的老北大人,他看完展览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出国就是为了回来报国!他们顶着巨大风险,克服重重阻力回归祖国,这些精神品质值得每一位北大年轻人学习。”“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北大人应具备这样的责任感。”
“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和鼓舞,”2017级中文系硕士生刘修齐坦言作品让自己深受启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时过于关注个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很多事情只有在集体的耕耘下才能实现。展览让我对元勋们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本次画展的亮点之一是展厅入口处一幅以艺术形式呈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们的“大合影”。元勋们没有一张合影,在杨华看来,这是历史的遗憾。杨华创新地将23位人物的肖像画在一起,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两弹一星”元勋“大合影”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既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继承这种精神,”徐开明说道,“为祖国人民贡献北大人的力量,干出一番无愧于新时代的事业!”(文/新闻网记者 王岩 图片由杨华提供)
?
延伸阅读:媒体关于北大“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报道
于敏
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新华网)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新华网)
于敏:民族的脊梁 北大人的榜样(北大新闻网)
王希季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希季 94岁仍是“创客”(新华网)
王希季简介(中国科学院)
邓稼先
共和国的脊梁——“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网)
“两弹元勋”邓稼先——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朱光亚
学者之气 儒将之风——纪念朱光亚诞辰90周年(新华网专题)
一辈子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星”永远在天上亮着(人民网)
陈芳允
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新华网)
杨嘉墀
科学时报:当我们仰望星空——悼念杨嘉墀先生(中国科学院)
难忘“两弹一星”(中国科学院)
周光召
大协作和科学精神是成功的关键(中国科学院)
周光召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读览天下)
赵九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记“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新华网)
钱三强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人民网)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钱三强:从牛到爱(新华视频)
郭永怀
八一追思:无闻功勋郭永怀
光耀星空 精神永存——郭永怀事迹激励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
屠守锷
屠守锷逝世 “航天四老”又走一位(新华网)
彭桓武
沉痛悼念彭桓武先生(人民网专题)
?
背景信息: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它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创建的辉煌伟业。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均以姓氏笔画为序)。
专题链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
编辑: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走进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
- 第二届“阅读马拉松”启动 柳春蕊领读《曾国藩家书》
-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ario Molina教授访问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举办2019年春节团拜会
- 北京大学启动三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
- 信息学院赵前程课题组获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北京)优胜奖
- 英国劳合社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全球学科排名发布 北大教育学科名列第26位 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 聚焦|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2018年活动集锦
- 第十届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举行
- 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九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预备会召开
- 物理学院“物语青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首场活动举行
- 档案馆举办文书档案归档业务培训会
- 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南门读书会线上经典导读活动
- 主旋律电影《李保国》在北大展映
- 汤富酬、乔杰团队与合作者建立人类精子发生过程高精度转录组图谱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学生座谈
- 北大国发院黄益平教授被IMF总裁拉加德任命为外部监督顾问小组成员
- 工学院李存标教授受邀担任AIAA J.副主编
- 光华管理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党支部书记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 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暨2018年工作总结会举行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