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37)人文学院“七位一体”抓实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发展之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从七个方面抓实课程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课程质量。
充分交流研讨凝练 明确课程建设总目标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紧跟本科教育改革步伐,把握课程建设目标,更新课程建设思路,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我校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人文学院领导班子通过班子内部研讨,组织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等,深入研讨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践行“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多轮研究和讨论,学院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确定本科人才培养中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为:“以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为理念,构建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促进本科生交叉学科认知能力和爱农知农为农综合素养,为培养卓越的学术精英和社会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也对人文学院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置提供了基础。
精准把握人文类本科专业特征 构建课程体系
人文学院目前涵盖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五个专业,学院以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面梳理现有课程体系,并按照各专业学科特征,构建起“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国际化课程”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含人文通识课),平台基础课包括新农科平台课和大类平台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特色选修课包括各类特色选修课(含本研贯通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国际化课程包括暑期课程、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和海外名师示范观摩课程等。多元课程的开发和模块化设置充分彰显了人文社科专业的鲜明特色,同时,学科交叉类课程设置紧跟学校新农科、新文科发展步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研究构建农林特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 发挥通识教育主阵地作用
在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院结合人文社科专业特点,不断完善通识类课程体系,配合教务处开发提出农林特色通识课程群“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农业发展与政策法规”等五个模块,具体涵盖71门课程。隐性课程框架包括特色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和课外活动等。同时,以农林高校在线教育联盟为平台,配合教务处提出了大国三农通识课程体系,涵盖30门典型课程。
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致力于挖掘办学优势,长期承担学校通识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2018年以来,开设82门次人文通识课程,授课对象涵盖5000余名学生。制定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并撰写新增特色通识课程如《中华农业文明》《西农精神与三农情怀》等的课程质量标准。《中华饮食文化》《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等MOOC在线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试题、视频摄制以及交流互动平台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建设项目1项。
创新多元教学形式 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教学形式多元化是确保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学院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实施中探索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在学校三学期改革背景下,学院提前谋划,提前培训,并通过自筹经费设立院级教改项目,促进广大教师熟悉智慧教学、变革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学院多门课程如《合同法》《法律认知实习》《危机管理》《职业备聘备考讲座》《法律认知实习》《公共政策分析》等,分别采用“分层式半研究型”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应用、分组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变革等,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面适应学校三学期制背景下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要求。
项目式管理课程建设 保证实施成效
学院加强在线课程建设,2018、2019年共获批立项MOOC课程7门,SPOC课程2门,其中樊志民教授主讲的MOOC课程“中华饮食文化”、王华副教授主讲的MOOC课程“组织行为学”被认定成为2019年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全英文课程2门、暑期课程2门。申报场站实践项目16项。学院严格依照学校项目管理政策规范,保证各类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成效。在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加强项目过程、跟踪和支持,了解学生反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运行进行完善。结合运行中的要点和难点制定后续建设规划者,考虑进一步追加资助经费。定期举办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关研讨交流会,分享课程建设与教学运行经验,推广经实践检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方法。
探索全过程评价模式 针对性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为更加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学院鼓励教师综合采用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支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形式全过程评价,更好发挥考核方式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学院每个专业选取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试行非标准答案考试,在实践中探索全过程评价的实施路径。
完善质量保障 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学院从预聘制教师的聘期任务和考核指标,教师年底考核评价办法、奖励办法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中,加大教学权重,加强对教师本科教学能力的考核和支持。学校、学院每年组织督导、同行专家、学院领导进行专项调研检查,通过听课、看课、试卷检查等多种方式保证课程质量,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初步意见,为学院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学院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引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例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人文通识课,引导教师共同探讨讲好通识课的方法和策略,组织教师参加南京奥派公司组织的“互动教学示范课”培训,参加农村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等。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以本为本】(37)人文学院“七位一体”抓实课程建设
相关推荐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27)察实情 重实招 李兴旺调研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 【西农奋斗者】(7)丹心一片为农史—奠基篇:开创农史学科建设先河(1)
- 学校2020年领导人员个人有关事项填报工作启动
- (1)团队作战 群策群力 开好有机化学基础课
- 吴普特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学校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 樊志民教授为陕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受肯定
-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重要回信精神 省部院携手推动学校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36)学校领导班子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召开
- 战“疫”路上 有你有我(24)
- (71)资环学院周建斌教授团队在氮肥引起的土壤酸化作用导致我国农田无机碳损失方面取得进展
- 我校举办青年教职工联谊活动
- 我校2019年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教学研修班行前教育顺利完成
- 我校选派干部参加第十六期高校中层干部专题研修班
-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共话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
- 11件作品获陕西高校新闻奖
- 我校获批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我校在安吉鲁家村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 张福锁院士为固原站发展支招:整体谋划,突出亮点
- 兄弟单位来校调研
- 2020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及报考咨询系列活动全面展开
新闻公告
- (44)家乡麦田里的博士卫兵 05-27
- (29)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二) 05-27
- (20)虚拟仿真:连接理论讲授与野外实践的桥梁 05-27
-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一行来校调研 05-27
- 学校召开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 05-27
- 留学生云端助力教育扶贫 05-26
- (4)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两会谈 05-26
- (19)“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法实践 05-26
- 李兴旺检查研究生招生远程复试工作 05-26
高考招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