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20年】(21)资环学院:二十年的五大飞跃
合校20年来,资源环境学院秉持“敬业、乐群、求实、创新”的院训,在几代资环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办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五个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党建工作:首创支部建在学术科研团队上
学院党委创建并持续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发展型和廉洁型“五型”党组织建设工程长效机制,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指导党支部工作制度,配强支部书记,实行支部书记党务、业务双向培养。
在全校首次把支部建在学术科研团队上,成立了研究生植物营养学专业第一学术团队党支部,后改名为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党支部,2014年该支部获陕西省教育工委先进党支部称号,2018年又获批全国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100个我校唯一)及样板党支部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本科专业是合校初的三倍,研究生人数达到近4倍
学院本科专业从合校时的2个发展到目前的6 个:资源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42个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年度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20年来,累计培养本科生7000余人。
教学成果丰硕,共获得教学成果奖51项,其中省级11项,吴发启教授主持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创新—‘4+4’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批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项、校级8项,有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3项。
学院目前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专业和学科体系,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合校之初,学院有博硕士研究生200人,今年790人,增长了近4倍,研究生人数达到了本科生的60%。从2011年至今,学院共获批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获批校级优秀博士论文10篇,获批校级优秀学术型硕士论文8篇。
学院在学生运动会、舞蹈大赛、冬季越野赛等多项活动成绩数年来名列前茅,连续20年获得阳光体育先进单位,18次获得五四红旗团工委或五四红旗团委,8次获得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人才强院:博士学历者超过92%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原则,不断完善教师选聘机制及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制定了《资源环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创新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2007年至今共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应届博士毕业生共39人。特别是2016年,学院引进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祝凌燕教授,获批西部地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实现了资环学院师资队伍中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2007年博士毕业于我校生态学专业留院任教的李志教授获批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截止2019年7月,学院118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为92%,有一年以上出国进修背景的占56%,相较于2011年,专任教师博士学历占比提高了20%。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梯队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
科技创新:到位经费是合校初的17倍
合校以来,学院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围绕西部土壤质量退化、农田地力低下、土肥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污泥资源化利用、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问题,跟踪国际学科前沿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20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和到位经费逐年增加。2000年共承担科研项目41个,到位经费为271万元;2018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53个,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从2000年的5项增加到2018年的16项,到位科研经费4667万元,项目数是合校之初的3倍多,经费数是17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0余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从合校初期2002年的3篇,发展到2018年的233篇,影响因子大于6的收录论文19篇,位居全校前列。
2011年李生秀教授团队主持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建设的富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每年受益养殖户达5000余户,有力助推了富平县奶山羊千亿产业。刘存寿副研究员发明的“利用天然有机物快速降解生产水溶性腐植酸肥料的方法”和“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两项技术,得到重庆博恩集团出资3000万元与我校联合共建碳基生态农业研究院。
国际化办学:迈上新台阶
合校以来,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少到多,从无到有,全面迈上新台阶。
2007年至今共公派研究生119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54人; 2012年以来选派100余名本科生在暑期赴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进行为期1个月的访学;2019年又派出15名学生赴新西兰梅西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200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人,目前各类留学生达到32人。
合校以来,学院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翻开新篇章,其中2001-2005年与瑞典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黄土高原旱地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获批经费365万瑞典克朗;2007—2010年,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开展中英两国可持续农业联合协作项目“改进养分管理,减少非点源氮污染,改善农户生计”,获批经费为30万英镑。此外还承担了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加拿大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北京办事处项目等。
学院先后开设双语课程10项、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项目5项,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奥本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
合校以来学院承办的各类国际会议15次,仅2019年就有3次,其中包括可持续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第六届环境中硒与人体健康两个大型国际会议。
回顾20年的历史跨越,改革是推动学院20年不断进步的总钥匙和力量源头。站在历史新起点,学院将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为“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砥砺奋进20年】(21)资环学院:二十年的五大飞跃
- 上一篇:学校第三次学代会、研代会胜利召开
- 下一篇:一门“金课”的探索实践
相关推荐
- 节能24% 我校新一代节能环保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投入使用
- 本科生在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 【科研新进展】(37)番茄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研究团队在硅吸收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李兴旺在2020年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暨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发言
- 校领导赴京看望李岚清同志并向教育部汇报工作
-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致信感谢霍学喜教授
- 英国皇家农业大学代表团来校交流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15)正视教师队伍短板 强化工作落实
- 统筹规划 精准发力 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之路
- 学子喜获“梁希优秀学子奖”
- 第一期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赴延安开展现场教学
- 【砥砺奋进20年】(38)马克思主义学院: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 猕猴桃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 我校荣获2019年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 “人脸识别”助力我校数字迎新
- 农业农村部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
- 学子热议电影《李保国》
- 学校召开应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 学校召开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
- 第五届博士后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新闻公告
- (44)家乡麦田里的博士卫兵 05-27
- (29)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二) 05-27
- (20)虚拟仿真:连接理论讲授与野外实践的桥梁 05-27
-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一行来校调研 05-27
- 学校召开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 05-27
- 留学生云端助力教育扶贫 05-26
- (4)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两会谈 05-26
- (19)“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法实践 05-26
- 李兴旺检查研究生招生远程复试工作 05-26
高考招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