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举办首届“环境史与边疆史研究的对话与互鉴”高级学术论坛
为促使环境史与边疆史两领域的学者在问题、方法、视角等多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交流,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环境史与边疆史研究的对话与互鉴”高级学术论坛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从事边疆史、环境史以及当代边疆问题研究、环境科学问题研究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马树超主持。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杨林坤、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杨林坤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表示边疆与环境始终是兰州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关键词,以后还将积极促进学科融合、继续发力。杨红伟介绍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科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情况,说明西北区域史以及生态环境史是未来学院促进学科融合、培育新学科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王利华代表与会专家学者发言,以诗意的语言表示,不到西北不知中国大地辽阔苍茫、不到西北不知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不到西北不知中华民族生命顽强,期待边疆环境史未来大有作为、期待兰州大学相关研究方向未来大有作为。
研讨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会主题报告。中国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就如何深化景观史发表了看法。钞晓鸿教授通过对西方学术史中相关学科的“景观”概念回顾入手,指出环境史视野中的景观研究不应就景观谈景观,需要将景观与人文社会、历史文本进行结合研究,不断揭示景观的原委、旨趣与实质。
云南大学周琼教授的报告关注边疆环境史的当代价值,表示边疆环境史研究在历史进程及环境史学界长期缺位,当代环境问题及危机正呈现日趋严重的跨界发展态势。中国边疆环境史学兴起及发展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日趋彰显,并影响国际关系及国家外交的政策及方向,将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黄远达教授从方法论上对深化河西走廊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达远教授说,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亚洲腹地区域研究既要避免欧洲中心观也要避免中原中心观,要站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将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造。
东莞理工学院郑航副教授介绍了河西走廊水权制度的古今演变,重点介绍了河西走廊当代水权制度建设的主要历程与方法。郑航副教授表明,水权制度建设是干旱区流域生态恢复中的关键钥匙。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水权建设各有其历史渊源与机制特色,对干旱区其他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具有不同的借鉴意义。
第二阶段为跨学科圆桌对谈,由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中国水科院谭徐明教授级高工、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兰州大学武沐教授、王乃昂教授、西北大学席会东副教授相继发言,各位专家围绕西北边疆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边疆概念的变迁、历代中央与边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韩茂莉教授认为现在研究农业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走出人地矛盾这一单一的观点,农业对地理的影响需要定性定量的具体分析,在西北边疆地区尤其需要如此。谭徐明教高认为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且明显的,而在边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尤其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当今国家有能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发挥正面的环境效益。王利华教授认为古今边疆概念不同,在国家的角度来看边疆发展是断续进行,而边疆本身的历史却是连续不断,这里便需要从民族史的角度去认识边疆民族群体。武沐教授认为边疆的政治行为、收缩变化是中央意志的表现,所以在研究边疆时需要充分了解认识中央的政治意志。王乃昂教授表示,环境史特别是边疆环境史研究要特别注重引入空间意识以深化对历史文献的理解,不能把历史文献平面化、碎片化。席会东副教授认为,西北边疆环境史与传统西北史地之学有着不解之缘,接续传统与学术再出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会议第三阶段是论文宣读。在《近代史研究》主编徐秀丽研究员、《学术月刊》编审周奇的主持下,来自厦门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云南社科院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宣读了参会论文。相关论文题目涉及唐代北部边疆的马政、清代新疆灾害与边疆安全、干旱区水利史、草原民族捕鱼禁忌背后的政治文化、古代地图与长城景观、抗战中甘南藏区对国家宣传的因应、云南三江并流地区的“宗教—生态”耦合景观等内容。钞晓鸿教授、谭徐明教高、韩茂莉教授和袁剑副教授对相关论文展开了评议。
钞晓鸿教授和张景平研究员做会议总结。钞晓鸿教授肯定了此次会议,认为此次研讨将不同学科的学者集聚一堂,对水利工程、边疆民族、生态环境、政治秩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又综合各议题形成了多视角的全面研究视野,边疆环境史研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学术方向。张景平研究员对各位学者拨冗参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兰州大学相关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把水资源开发作为西北环境史研究的核心之一,坚持跨学科、长时段的研究优势,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逐步将整个亚欧大陆干旱区纳入视野。
学术论坛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同赴河西走廊,实地踏勘了张掖草滩庄水利枢纽、正义峡明长城防御系统与水文站、黑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对古今内陆河灌溉用水分配、当代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文物保护现状做了全面的考察,向学者们展现出中国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的悠久历史以及近二十年综合治理的成就,直观展现出干旱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共生关系。各位学者表示,西北内陆河的历史地位令人敬佩,当代治理的成就令人震撼,以水为核心的西北环境史与社会史研究,必将成为中国环境史与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兰州大学的相关研究方向在整体学科布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兰州大学举办首届“环境史与边疆史研究的对话与互鉴”高级学术论坛
相关推荐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举办百十年校庆校友返校座谈会
- 管理学院举办110周年校庆暨15周年院庆纪念活动之校友创业谈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虎洁婷在“西部护理联盟第三次学术交流会”喜获佳绩
- 学校领导调研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工作
- 全国首部由驻村帮扶干部主编公开出版的村级地方志——《段渠村志》正式发行
-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面向2035年的我国草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通过结题验收
- 兰州大学开展系列活动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
- 莫斯科国立大学别里亚耶娃教授为兰州大学师生做线上学术报告
- 意大利国际都灵大学学院朱塞佩教授在兰州大学举办全英文《Food & Justice》研究生系列讲座课程
- 管理学院举行AACSB认证培训及课程建设研讨工作坊 (第三、四期)
- 兰州大学敦煌法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
- 兰州大学王建军校友向母校捐赠价值50万元新闻采编设备
- 兰州大学2019年文化建设重点任务——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培育项目兰州大学第33届信息科技活动月之IET全球英语演讲竞赛(PATW)兰州大学选拔赛举行
- 兰州大学获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兰州大学举办第二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 兰州大学学子获得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甘肃省选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一等奖
- 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做客“外国语学院校庆学术活动月”
- 2020年兰州大学学生游泳比赛举行
- 兰州大学两家人文社科类期刊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周线上讲座
新闻公告
-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开展研究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03-14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检查榆中校区工作 03-14
- 兰州大学成功加入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 03-10
高考招生
- 兰州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