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护人员抗击新冠疫情前线日志(一)

2021-10-27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义不容辞”

我很幸运,我是一个从小在社会温暖光辉照耀下长大的孩子。步入工作岗位,我也一样想用自己绵薄之力让我的患者、我的同事感受到温暖。然而,神舟大地自2020年来不断被疫情滋扰,各位同仁纷纷立下请愿书,白衣执甲,逆行抗疫。当时在孕期的我,配合做好病区疫情防控工作。国庆节后,兰州爆发了疫情,一时间分险区调整,小区封闭。同时病区护士长韩伟传达了需要护士支援兰州市核酸采集点工作。那一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报名并荣幸成为了支援核酸采集的一名队员。

记得那天在医院120的护送下,我和同仁们前往采集区,一路上紧张伴随着担忧。下车时,我们看到了排队等待的人群,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们的渴望。

随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序开展起了咽拭子采集工作。不知道说了多少句“请张口,请打开电子健康码”,只记得那天我们结束工作时已是午夜,但我们没一人喊苦喊累,大家都希望能再快点、再快点。

我相信,有我们的坚守,有大家的配合,疫情平复指日可期,你我再次相约黄河之滨…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

一夜之间,我的城市生病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热闹的城市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了,行人,车辆明显比以往少了很多,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坚信,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0月21日,医院紧急抽调各科护理人员组成抗疫队伍到各社区定点进行全民核酸的采集,收到消息之后,妇科全体护理人员都积极主动请缨,最终在副护士长冯雅敏的带领下,护士孙亚丽、成珍、柴克翠、杨晓娜、李燕子、厚红刚、魏汶锦及吴晶共9名护士集合出发,支援全市核酸采集工作。

下午2:30分,我们顺利到达新港城AB区,候检人员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我们,还有尚襁褓中的宝宝和古稀之年的老人。一位阿姨看见我们高兴的说:“看到了你们,就看到了希望,这下就快了”。听到这句话我莫名的心酸、感动。在我们和中医骨伤医院的同仁们交接完工作后,我们一组10个人,两两分组,共分为五组,两组黄码,三组绿码。组内一人负责信息录入,一人负责咽拭子采集,迅速开展工作。

深秋的夜晚格外的冷,由于中午走的匆忙,大家衣着单薄,都被冻得手脚冰凉,瑟瑟发抖,然而没有一个人后悔来到这里,大家都在坚持,信心满满,毫不退缩,这种战胜疫情的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医院积极收集各科的毛衣、棉衣,分别派送到各采集点,也时刻为我们送来关怀,之前在科室实习过的同学给我们送来了满满一箱的冬衣,隔壁的餐馆给我们送来了爱心饭。这座城市的所有人,不仅温暖了我们身体,更是温暖了我们的心。

在采集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嗓子疼,耳朵疼。由于是全副武装,队友之间的互相交流也很难听清,每句话几乎都是喊出来的。在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中,10月22日凌晨3点,我们终于完成标本的采集、样本装箱工作,等到标本收走之后已经凌晨4点左右。早上7:30份,我们一组成员又到达了第二个核酸采集点——雁北路小学,一直到下午6:30,终于完成了第一轮的全民核酸检测工作。

这次支援任务,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越是疫情严重,越应心手相牵、相互关爱;越是危难关头,越应安危与共、携手并进。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平淡的生活,便是这世间最好的光景。

“难忘的‘疫’线”

从核酸采集的一线撤下来休整已经两天了,在核酸采集点的一幕幕都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核酸检测点的两天时时刻刻都被我的同事们和志愿者们感动着。

拨动时间的齿轮回到几天前我加入核酸检测支援队伍的那一天。正在家中熟睡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中传来了护士长陈晓东焦急的声音:“医院抽调人员去一线参加紧急任务,你被抽调了,赶快到医院行政楼前集合!”第一次听到他这么焦急的声音,我也意识到了任务的急迫性。当我赶到时,看到的已经是一片繁忙的场景,护理部的各位老师在紧张的核对名单、清点和查对物资,更多的是集结的穿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们,已经整齐列队,即将奔赴兰州市34个社区和街道开展核酸采集及疫情防护工作。

救护车一路将我们拉到了雁滩的骨伤科医院,到骨伤科医院进行简单分组后,我被分到张苏滩水磨石厂核酸检测点的小组中。当我们到达检测点时,检测点的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先前的检测人员已经在一线整整坚持了20几个小时,我们穿好防护装备后立即投入了“战斗”,开始了核酸采集工作。在极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核酸检测登记系统的使用方法,攻克了第一个难关。第二个难关是水磨石厂核酸采集点人口众多,加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来人口也很多。采集点秩序一度比较混乱,加大了感染的风险。王瑞霞护士长和全体组员想办法找方法,优化和细化工作流程。在检测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优化了采集点的工作流程,检测点恢复了有序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晚上8时许,全部检测管的二维码用完了,采样管也马上用罄,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采集了2000多份的核酸检测样本,没有二维码工作便无法开展工作,工作了5个小时的我们也迎来了短暂的休息,赶紧向上级报备请求支援。得知大约需要1个小时才能送来的时候大家心急如焚,而又没有办法。而此时门外的队伍已经排了将近两公里。休息时才得知口腔科王佳丽本来已订好婚期。但是在疫情爆发之后,她主动延迟了婚期,今天她又投身到核酸检测的队伍中,她说婚期可以推迟,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此刻的疫情就是命令,在“大家”和“小家”面前她选择“大家”。队员们期间几次想上卫生间,但是为了不耽误时间,尽快的完成采集任务,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

经过短暂的休息,物资到位后,我们又投入了紧张的核酸采样中去了,时间过得很快,等到再抬头时,所有组员的嗓子已经全部哑了,要维持核酸采样点的秩序,还要告诉被采样人员的动作,大家调侃说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的那句“张嘴,吐舌头,啊,好了走~”。看着等待的群众已经少了很多,我们的心里是自豪的。凌晨一点接到通知暂停核酸采样工作,次日7点半继续进行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又投入了紧张的统计标本数量和送检工作中,等到一切结束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脱了防护服的我们全身已经被汗水浸透,因为长时间的站立采样我们的步伐也是一瘸一拐的,但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喝口水吃点东西上个卫生间了。

感动比比皆是,也许包含在被检测者那一句句真诚的感谢中;包含在小朋友那一句句奶声奶气的叔叔阿姨您们辛苦中;包含在社区志愿者宁可把热腾腾的饭菜让给我们而自己去泡面的真诚中;包含在市民自发给我们做的那一锅烩菜中;包含在全科同事们那一声声的加油和鼓励中……

当然我们也有遗憾,遗憾全组的人没有照一张合影,遗憾合作了那么长时间我们竟然都不知道那些志愿者们叫什么……当然我们也有希望,我们希望能去参加“战友”的婚礼,我们希望能摘下口罩脱掉防护服照一张美美的合影,也希望能和“战友”们坐在一起好好的吃顿饭说说一起经历的这段日子。

我最亲爱的老师、护士兄弟姐妹们,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请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若有召, 召必回,战必胜!致敬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战友”们!依稀记得去年在发热门诊上班时一位老师写在交班本上的一句小诗与诸君共勉:“寒冬去,春已来。疫终去,皆回归!”

“一道同风雨,金城是吾乡”

10月19日以来,甘肃省多地出现新冠肺炎阳性病例。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复杂形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安排,于10月21日迅速组建、集结护理团队,赴兰州市临夏路街道、青白石街道、张掖路社区等34个核酸采集点,支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儿科门急诊科室护士马娟、王丽春、王丽娜3人接到护士长张世梅的通知,立即出发前往各自所分配的采集点。在采集点,待检测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她们立即换好防护服、准备好采样试剂与用品后,投入到“战斗”中去。

今年是马娟在护理工作岗位的第20个年头,她认真敬业,对待每一位患儿和家长都特别有耐心。马娟说:“看到等待的人群,男女老少、拖家带口站在瑟瑟的寒风中,我真的心急如焚,我只想尽快完成任务,让他们早点回家。虽然核酸采集工作量大,工作到了凌晨才结束,但是我没有感觉到累,回家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一直在想,明天我怎样尽可能的做到‘快、准、稳’,以减轻他们的不适。”

王丽娜说:“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感动和自豪,‘张大嘴巴、伸出舌头’一句话重复又重复,无数声的关怀和感谢,孩子们甜甜的一声阿姨,群众为我们送来的奶茶、热水、保暖的衣物,让我觉得有如此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王丽春笑着说;“一个老爷爷问我叫什么名字,他说他记住我了,说我是个好大夫。当天做完核酸检测已经很晚了,我打车回医院,出租车司机不要钱,司机师傅说,保障你们的出行,我也就为疫情多做了一点贡献,不是什么钱都可以收。一句话就像贴了暖宝宝在心窝上,兰州人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真的为自己是医护人员感到很骄傲、很自豪!”

这座城市中素未谋面的人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饮着黄河水,吃着同一碗面,在不同的角落见证着兰州的四季变换。疫情防控使大家凝聚在一起,为疫情防控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是我们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致敬警察、致敬志愿者,致敬广大市民的理解与配合,致敬各行各业为疫情防控做着贡献的人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护人员抗击新冠疫情前线日志(一)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