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考古团队在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组织“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分会场

2021-07-14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7月7日—10日,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召开,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陈建徽教授与马敏敏副教授在大会中联合召集第48分会场科普专题“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两场口头报告于7月8日与9日下午举行。该分会场是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2021年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西安地图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数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分会场活动。

7月8日下午,第48分会场由马敏敏副教授主持,主要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展开。陈巍博士做开场特邀报告,结合古丝路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地中海沿岸主要文明,探讨农民历从星象历到物候历演变过程中的同步性,以及各自出现独特历法传统的知识史背景;白江涛工程师介绍了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的情况;博士生李若汇报了河西走廊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业模式与环境变迁,播放了河西走廊古人类史前不同时期生活场景的科普动画,尝试将环境考古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公众进行普及与宣传;金钊研究员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塬的“固沟保塬”工作,以董志塬为例,指出塬面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影响保塬工程稳定性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固沟保塬“拦-蓄-排-固”的系统治理思路和“埂、地、池(湖)、管(沟)、井、坝” 6字防治体系;蒋洪恩教授介绍了高昌故城以北晋唐时期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及其附近的巴达木、木纳尔墓地等出土的谷物、果品及其加工产品,并将这些遗存与吐鲁番出土纸质文书互为补充,交叉印证,再现了吐鲁番晋唐时期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最后,董广辉教授教授基于最新的考古与古气候研究进展,梳理了史前跨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脉络,阐释了丝路沿线不同地区中晚全新世超级干旱气候对丝路文明演化关键事件的影响。

7月9日下午的分会场由董广辉教授主持。贾鑫副教授做开场特邀报告,介绍了欧亚草原东段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我国北方沙漠/沙地地区普遍存在的两次气候暖湿期(全新世适宜期和中世纪暖期)分别对应于西辽河流域的两次文化鼎盛期(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时期),暖湿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对该地区文化的繁荣影响显著;博士生孙炳桂介绍了伊朗东北部呼罗珊省Borj 遗址2019年发掘所获的铜石并用-青铜时代植物大遗存和植硅体结果,结合动物遗存结果,分析指出该地区在距今6500-5000年期间自然环境较为干燥,同时也存在适宜水生植物生长的水环境条件,人类的生业方式应是以畜牧业为主,存在对麦类作物的利用;兰措卓玛博士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考古学资料相结合,尝试重建了青藏高原旧石器-历史时期交流路线,并分析其发展演变及驱动因素;李腾博士介绍了与董广辉教授团队合作,在柴达木盆地开展的气候变化对文明演化影响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刻画这一东西交流节点地区“气候-水文-绿洲-文明”机制的概念模型;陈圣乾博士以伊朗高原西北部Almalou 泥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和近百年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对比,发现 Almalou 泥炭脂肪酸链长指标具有明确的降水指示意义,并揭示区域中全新世降水最高、晚全新世趋于干旱,最湿润的时期与泥炭水生孢粉含量、西亚地区森林开始扩张的时间基本契合;范念念副教授介绍了汶川境内堰塞湖形成与溃决对文明演化的影响,发现堰塞湖的形成及其稳定存在,促进了营盘山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距今4.7±0.1 ka时的崩溃导致营盘山人沿岷江河谷向下游迁移。

分会场的报告为参会人员展示了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相关领域不同单位学者之间的了解。分会场气氛热烈,参会学者和研究生踊跃提问和交流。在口头报告分会场之外,还组织了多个展板报告,吸引了很多同行的关注,对促进丝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考古团队在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组织“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分会场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