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在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1-03-17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保护区在维持现存物种的种群并减少其栖息地丧失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自1992年联合国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以来,保护区的范围几乎增加了一倍,目前有超过20多万个保护区,约占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5%。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这一覆盖率扩大到30%。然而,只注重保护区的覆盖率而不评估其保护效果,对实现可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不大。因此,各国不仅应着眼于实现定量覆盖的目标,还应优先评估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以了解受保护的地区是否需要更高等级的保护。

在研究中,作者开发了一个包含species vulnerability、climate vulnerability和anthropogenic vulnerability三个维度的框架,用于量化中国2500多个保护区的受威胁水平。根据这些保护区的脆弱性得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明确了需要最高等级保护的保护区。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约7%的保护区(1级和2级)是高度脆弱的,主要位于西南(云南、重庆)、中部(湖南)和华南(广西)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栖息地损失严重,这些保护区内的物种可能处于高的灭绝风险中,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措施以维持其保护的有效性。同时,由气候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脆弱性热点地区出现在了华东和华北地区。有趣的是,过去60年中,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的气候仍然不稳定,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更令人担忧,因为物种脆弱热点地区目前分布着较多的受威胁物种。假设气候变暖趋势像过去一样线性增加(可能性极大),那么物种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从而使处于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的物种受到更大的威胁。气候、人为脆弱性热点与所有分类群的物种脆弱性热点的重合度很小,这说明只关注物种脆弱性热点进行空间优先排序(全球的普遍的做法),可能会增加稀有种在非热点地区(气候和人为脆弱性更强的地区)中的灭绝风险。

该研究表明,未来保护区建设和评估方面,应全面考虑气候变化、人为威胁以及物种脆弱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区的保护效率。该研究提出的框架有助于确定全球范围内的脆弱保护区,以便及时采取积极措施,维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全球保护地的弹性和确定系统扩张区域的优先顺序,并推动2020年后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

该研究成果以“Vulnerability of protected land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and human footprint changes”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研究员Nawal Shrestha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7YFA06051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LZUJBKY20203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88102、#31911530102)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914-w

作者简介:Nawal Shrestha(国籍:尼泊尔),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青年研究员。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于北京大学从事四年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大规模物种多样性格局的生态演化机制和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和Journal of Biogeograph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在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