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兰州大学学者在“中国疏勒河流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1-03-11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自然绿洲是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水资源匮乏,近年来该地区自然绿洲普遍存在退化现象,因此,保护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绿洲,维持其生态平衡已迫在眉睫。地下水是该地区自然绿洲的主要水资源,其水位的波动变化深刻影响着植物生长和发育。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对植物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预测干旱区生态系统演替及深入理解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

为此,岳东霞团队以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尾闾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大量的植被调查及室内测试分析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17个影响研究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中,地下水埋深变化不仅显著影响着植物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变化,且是物种沿着环境梯度分布的第一驱动因素,其次是土壤K+离子和土壤总氮,三者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物种分布变化的41.7%,而且地下水埋深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这些结论对于预测疏勒河尾闾地下水水位变化下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开采和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封面图片

该研究成果以“Driving factors of community-level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s in the desert-wetland ecosystem of the Shule River Basin, China”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该篇文章是兰州大学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野外观测站自建站以来在该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封面图片为野外台站气象塔所在研究区的胡杨林秋景,标志着野外台站建设对兰州大学流域生态水文方向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冠光博士为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岳东霞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01623)的联合资助。

图2 兰州大学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野外观测站监测区航拍照片

图3 兰州大学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野外观测站自动气象塔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02/ldr.362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兰州大学学者在“中国疏勒河流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