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马迎辉教授做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

2020-12-20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12月17日下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迎辉教授于腾讯会议举办题为“胡塞尔与法国现象学”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张睿明副教授主持。讲座围绕着“法国现象学家们的思考与胡塞尔之间的相关性”这一问题,对现象学运动之内在严格性做出了深入讨论。

德法现象学的转换关系是近年来马迎辉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厘清现象学自身的发展脉络能够为大家走出独立自主的思想道路提供许多启示。马迎辉首先梳理了法国现象学的两代代表人物:第一代以萨特、梅洛·庞蒂为代表,第二代则以列维纳斯、亨利为代表,并简要概括了他们主要的现象学思想问题及法国现象学思想流派与胡塞尔思想的紧密关联。此外,马迎辉强调,在研究中,探讨法国现象学派对胡塞尔思想的接受和推进,但并不否定他们自身的思想成果,而是提出他们的现象学描述和建构体现了现象学应有的严格性。现象学家们虽然讨论的话题不同,但他们的讨论方式以及在现象学的意向结构和层次上都是具有严格的对应性的。

在进入本次讲座的重点部分之前,马迎辉对胡塞尔本人的工作作了一个简要的先行说明,包括从胡塞尔的内时间思想到观念三卷本的讨论,以及此基础上的发生现象学。表象、立义、模式,这三者是法国现象学的共同批评倾向。本次讲座主要在表象立义的命运与纯粹意识两个部分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于法国第一代现象学家,马迎辉指出,梅洛·庞蒂在《观念》第一卷的基础上更关注《观念》第二卷的身体问题。关于表象与功能问题,其在《知觉现象学》导言中指出表象结构在笛卡尔、康德那里早已存在,所以不是胡塞尔真正的贡献。胡塞尔的贡献则在于对noesis-noema的先天平行关系的揭示。梅洛·庞蒂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身体的存在论化。身体的引入在胡塞尔那里是与物的构造相关的,胡塞尔坚持了对区域存在的建构问题,而梅洛庞蒂是拿身体的建构来谈身体的在世存在的,并且通过身体缺陷的问题探讨身体在世的本原状态,加入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非本真到本真的关系问题。此外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对海德格尔进行批评,认为身体虽然从将来而来,但这要建基于当下性的感知活动,当下性是由身体的当下性所决定的。关于法国第二代现象学家,则主要介绍了列维纳斯处理他我的他性何以是第一性的问题以及亨利探讨前绽出的自行感发的可能性。他认为,可以从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开创的问题域来审视列维纳斯的理解和推进。列维纳斯认为他人的他性是绝对的、第一性的。第而胡塞尔在“第二沉思”中提出,认为“他人”与我的结对是纯粹被动性的融合中的唤起关系,那么我是如何将与我处于融合关系中的他者认为是陌生的呢?列维纳斯认为这种陌生性恰恰是使这种融合得以可能的。列维纳斯试图完成“他我”中的他性的绝对性和建基性对意向关联的倒转,前期走向马里翁,关注活的当下中的原印象的自身生成问题,晚期则探讨原印象中的沉睡与唤醒。

马迎辉教授总结了超越论现象学的两个阶段的工作,详细解释了法国现象学家萨特、梅洛·庞蒂的研究主题同胡塞尔《观念》第一卷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强调法国现象学基本不谈表象的结构,而只谈纯粹意识结构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法国现象学家们的工作层次基本是在超越论现象学的第一个阶段里面,就是在所谓的“双重意向性”这个意义上来看的。

此外,马迎辉还总结了“活”的当下的地位和作用,并由这个法国第一、第二代现象学家和胡塞尔关系的标志性事物讨论了现象学运动内部到底有没有严格的一个规定性,并结合现象学的严格性展望了将来的现象学家的研究方向。同时,他表示,胡塞尔晚年工作与中国本土思想之间有很好的对应性,比如唯识学里面的阿赖耶识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心性哲学中“未发”的问题。这些实际上都指向了三维时间域本身的问题。

参与讲座的师生就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与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向马迎辉教授进行提问,马迎辉教授对之做出了详细解答,为本场讲座划上了完满的句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浙江大学马迎辉教授做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