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做客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
11月2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共同邀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分别于兰州大学城关校区、榆中校区先后作了一场座谈和一场学术报告。
上午,座谈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齐云楼开始举行。本次座谈主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等议题展开。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本次座谈。
张应强从学科设置、师资力量、研究方向规划等多个方面介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科情况及优势,同时,也谈到了在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些必须面临困境和需要迎接的挑战。他建议学科建设要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而且规划应该兼顾创新与传承学术价值、响应国家战略与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到三者有机统一。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的发展为例进行说明,他说中山大学的考古学目前在从广州到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着一些既具有学术前沿性又可以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课题。目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延续传统学科和研究之外,集中于一些交叉学科方向的探索,谈及了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发展情况、经验启示及未来前景,建议应该在类似的学科交叉方向探索可兼顾创新与传承学术价值、响应国家战略与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领域。
张应强教授和与会的社会学系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互动。刘宏涛、连芙蓉、毛雪彦、台文泽等具有人类学训练背景的青年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研究领域和未来规划以及当前研究中的困惑。对照每位青年教师的个人介绍,张应强给予肯定,并从自己对人类学的理解中畅谈了如何克服研究中困惑和负面情绪,以不忘学术初心、砥砺前行。
晚上,张应强教授又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作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过程、问题与策略”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主要面向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生,报告地点在新建成的第二学楼B区109教室。参加本次讲座的有陈声柏教授、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徐黎丽教授、刘宏涛副教授、台文泽副教授、毛雪彦老师以及哲学社会学院全体本科生、相关学科的本科生200多人。本次学术报告由陈声柏主持。
张应强结合个人长期的、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人类学科学的历史发展,系统性地阐述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过程中实践、方法及策略问题。他特别阐述人类学科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在人类学史上,人类学家不断反思和讨论主流问题,不断更新自我,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以获取异文化体验、同时作为人类学研究基本方法、“人类学者成年礼”的以参与观察、访谈、观察为核心的田野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过变化。他结合个人在清水江流域的长期田野工作,从三个方面讨论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其一,“何处是田野?”谈到最初在大体上人类学研究海外异文化,而社会学研究自身文化,但随着殖民独立浪潮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学开始了重视自身文化、文明社会的研究,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仅限于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可以走向城市,可以研究自己的家乡等等。这种对象上变化让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更具普遍价值。其二,“工具主义与人文关怀。”他讲到研究者的不同会带来工作方式的不一样,田野中工具主义是普遍存在的,但他更强调田野调查应该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指出田野调查需要想人类学的象力、需要研究者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只有进入他们情感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田野研究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怡情、自然、愉悦的过程。其三,“田野点与区域性?/小地方与大问题?”他谈到了“问题意识”,即人类学家所关心的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引导人类学家从一小点透视区域与整体、提出具有超越性、普遍性议题的关键所在。张应强以自己在清水江流域调查经历娓娓道来,向学生们通俗易懂阐述了田野调查中的要点、要领所在,尤其对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搜集与解读这三种方法给予生动有趣的讲解。他特别强调“参与观察”即一种文化体验,需要研究者融入当地人,深入体察当地人的生活环境;田野工作中“文献”的搜集与解读是他特别强调的另一点,指出对这一方法的运用会使人类学研究具有历史的、过程性的视野,也是人类学研究如何才能从小地方的经验找到大历史、从走近小地方去看见大世界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方法的系统性关照,张应强以清水江“木材之流动”的故事具体地展示了自己如何从田野调查中的体验、所见所闻等凝练出研究议题和开展的过程。首先介绍了自己为何会选择在清水江流域做田野。他从自己的成长、学习经历出发,说明了这是一个“既必然又偶然”的过程。他从清水江地区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开辟新疆”之后的木材贸易兴起所引发的市场形成、人群互动、国家进入等的互动关联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一幅鲜活的区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过程,展示一幅由物流动(木材、白银……等)、人的流动互动(侗、苗、汉商、官员……等)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文化流动(宗族观念及其演变、风俗改革及文化礼仪、文字……等)等所演绎、交织而成的区域社会历史图景。他发现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社会发生的一些列社会变化和文化变迁都与自己关注的“木材之流动”非常密切。比如,他关注了清水江区域木材之流动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过程:“江步”,从中剖析、展示了一个区域社会的组织发展、分配方式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塑过程。又如“木材之流动”所引发的地权的关系也是他整个思考中的重要议题,这是一个仍待讨论的议题,并说:之所以在清水江流域存在大量的围绕木材贸易的契约文书,尤其涉及到山林买卖的契约文书,本身就是“地权”问题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反映,这关涉到了家庭财产的重要问题。再如他关于“木材之流动”与苗、侗银饰文化形成的思考。他认为往往我们强调这是民族很古老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形成不过是二三百年的事情,且是与“木材之流动”紧密相关的。张应强从银在中国并不丰产和明清时期以银为硬通货的事实出发,进而把同时代与此相关的新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等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社会中银的流通正是得益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世界贸易中顺差地位,而在这种世界市场的格局之下,南方长江下游、南北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乃至故宫修建等对木材的需求使得清水江流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木材供应市场,正是在这种国内区域间的贸易中,木材顺江而下而白银顺江而上,使得这一地区成为白银的流入地区,进一步他说,在当时生活方式和区域社会的重构过程中,流入的大量白银遂被打造成打扮妻子、女儿以展示男子、家庭、家族社会地位的冠饰文化。张应强教授由此启示大家说,对于文化之“古”到底有多古,可能是上千年、数百年,也可能是一二十年,将一个文化现象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区加以考察的时候,才能确定它到底是如何形成和到底有多“古”。在文化观念层面,还谈到由木材贸易而引发的宗教文化、宗族观念、婚俗文化、丧葬礼仪等等方面的变迁。从木材之流动这一点出发,通过进入到田野中对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文献搜集与解读等方法的运用,并借助以人类学的想象力,看到了一幅与其紧密相联的有关国家、市场(国内与国际)及不同人群等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历史过程,看到了一个小地方如何与更大世界的关联,以及在此关联中地方社会内部在权力实践、社会结构及文化层面等所经历一个历史过程。
讲座最后,张应强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为同学们解答了疑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做客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
相关推荐
- 学校领导出席“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高校联席会议暨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
-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二届委员会二次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
- 兰州大学组织召开城关校区西区北门规划建设工作现场协调会
- 兰州大学与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举行合作座谈
- 1980级校友、大理千宿文旅公司董事长封新城来校作学术讲座
- 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督察组来我校督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
- 兰州大学举办2020年外国专家新年茶话会
- 管理学院举办至公会计论坛第9期
- 学校领导到工会、离退休处调研
- 兰州大学迎接省级文明校园复查
- 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发展座谈会暨首届社会学教学工作校友会议
- 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举行兰州大学多项成果获奖
- 甘肃省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启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
-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赴京津地区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
- 兰州大学教师应邀参加平凉市玉米秸秆饲草机械化综合利用现场演示会
- 兰州大学召开新学期首次党建工作例会
- 兰州大学黄忠伟教授受邀拍摄甘肃省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纪录片《新时代的我们》
- 携手共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兰州大学加拿大人才招聘暨校友联谊会成功举行
- “点亮希望,为爱奔跑”兰州大学公益马拉松活动落幕
- 兰州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召开2020年度述职考核大会
新闻公告
-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开展研究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03-14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检查榆中校区工作 03-14
- 兰州大学成功加入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 03-10
高考招生
- 兰州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