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网络学术讲座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可斌于5月25日、26日及28日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古代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俗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海外汉籍概况——以英国国家图书馆为例”三场线上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魏宏远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白宪娟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丁沂璐副教授、兰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讲座。
5月25日,廖可斌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古代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线上讲座。首先从“文学”概念切入,表示我们现在谈论的文学是被西方观念影响和改造的“文学”。西方将哲学、史学与文学区分离开,注重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追求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有很大距离。廖可斌教授说,中国早期文学非常重视理性和伦理性,孔子“兴观群怨”一说较早地表现了文学的伦理传统和社会功能,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主流话语,知识分子主体理性思维更是获得巨大飞跃,可见理学关注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并非仅是消极作用。从理学的“双重性”来看,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抒情类文学的发展,但其思考精细、逻辑性强,推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发展,促进说理文创作。理学对文学发展的最重要贡献,还在于由它衍生出的左派王学和异端思想,对具有一定近代色彩的晚明浪漫文学思潮起到了催生作用。廖可斌教授还介绍了目前学界对文学的一般性认知以及对文学的反思潮流,启发大家重新思考“文学”,从理论层面引领同学们进入学术前沿,思考文学转向等问题。
廖可斌教授还谈到“理学”的“双重性”认识是他早期学术研究的观点,随着学界愈来愈深入反思以西方理论观照中国古典文学现象的不足之处,自己对理学和文学的认识也有所改变。他认为中国古代文人和西方文学家不是同一概念,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也有很大差异,并从中西作家身份地位的不同引出中西文人人生理想的不同,表示中国古代文人具有“温柔敦厚”的价值取向。其后,廖可斌教授说中西文学所承担的职能不同,由于中国宗教虚位,故而文学代行其职,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不同于西方“纯文学”观念,而是“大文学”和“杂文学”,它包含历史、哲学、伦理等内容。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整体,在讲求论理化、克制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产生了伦理化和反伦理化趋向,从而形成文学的重要张力。
交流提问环节,廖老师就同学们所提及的理学与艺术关系、文学与理学关系在诗文集编次上的反映、理学与政治关系等问题作了解答,促进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思考。
5月26日,廖可斌教授作了题为“俗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的线上讲座。他从俗文学的概念、范围和标准切入,首先讲解了俗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特别说明“语言的通俗性是俗文学的根本特征,但当今俗文学的标准已经变化,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三分天下,精英文学以思考探索为主,通俗文学以娱乐为主。但雅文学并不等于是高水平文学,俗文学也不是低水平文学。”随后,廖可斌教授细致讲解俗文学的三分法,并表明其所面临的“分类标准不统一”“俗文学和民间文学分隔”等问题,表示“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俗文学划分,要用灰色光谱地带思维方式研究俗文学”。他认为,最好的分类方式是既有广义的俗文学,又有狭义的俗文学。接着,廖可斌教授从俗文学本身意义、社会意义以及学术意义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在历史巨大转向的背景下,俗文学所具有的巨大发展前景,认为俗文学研究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最佳领域,并鼓励同学们把握时代潮流,突破学术偏见,寻找俗文学发展的创新点。
随后,廖可斌教授介绍俗文学的研究现状,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批可利用的俗文学文献资源,增加了同学们关于俗文学的资源储备。他又从学术观念忽视俗文学研究、材料难以收集、研究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三个方面分析俗文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要突破中国雅俗文学偏见,用立体的、综合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俗文学,表明俗文学目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提醒同学们要依托中国古籍普查平台、中国古籍海外调查项目、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三大工程推进自己的研究,善于利用这三大工程项目成果。最后廖可斌教授以陈寅恪《论再生缘》为例,总结俗文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认为必须要有强烈而敏锐的研究目光;全面掌握文献、细读文献;从地方性知识中提炼出普遍性意义,形成问题与文献良性互动;跨学科、跨领域收集资料,并利用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知识,立体综合地研究俗文学,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5月28日,廖可斌教授作了题为“海外汉籍概况——以英国国家图书馆为例”的线上讲座。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全球汉籍藏书情况,并表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地所藏汉籍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宝库。随后以英国国家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英国国家图书馆收集中国古籍的历史过程,并介绍了该馆藏书情况。廖可斌教授还以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为例,提示同学们应当以何种方式运用海外汉籍。其中穿插中国古籍外流的历史、原因与途径,并提出要全面看待中国古籍流传海外的基本原则。本次讲座以书籍流传途径及过程等为载体,展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从另一方面提醒同学们要从独特角度切入,由此而加深大家对海外中国古籍藏书情况、中国古籍流失过程、中国古籍普查结果等现状的理解,开拓了同学们视野,也为同学们如何正确高效利用域外汉籍指明了路径。讲座最后就同学所提出的台湾古籍收藏情况等,廖可斌教授给予了解答。
五月之末,天高云淡,返校的兰大学子在论文答辩及准备毕业材料之际,聆听了廖可斌教授身在北京大学的三场讲座。廖可斌教授以前沿的话题极大地开拓了与会学生的研究视野,并与兰大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线上交流互动,为同学答疑解惑,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研究建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网络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 “大数据驱动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项目讨论会(第二十六期)举行
- 学校召开文科学院院长圆桌会议 聚焦“十四五”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 学校领导调研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工作
- 兰州大学黄忠伟教授受邀拍摄甘肃省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纪录片《新时代的我们》
- 兰州大学隆基未来技术研究院成立
- 兰州大学陇药协同创新中心获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 外国语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交流会
- 兰州大学开展“燃动青春 助力冬奥”系列主题活动
- 2020创响中国兰州(城关)站启动仪式举行
- 管理学院举行2019-2020学年雏鹰大讲堂第二期(总第208讲)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应邀参加第十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 生命科学学院校友捐赠200万设立兰州大学国锠教育基金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负责人赴美国、浙江、宁夏看望校友
- 护理学院召开第一届第四次教职工大会
-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建设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召开
- 用使命和担当筑牢疫情防线 ,用坚守和责任守护校园安全——校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掠影
- 兰大校友双创大赛复赛第一站精彩收官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超导科学家赵忠贤院士做客“百年兰大·名家讲坛”
- 大气科学学院召开第四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全院教职工大会
新闻公告
-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开展研究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03-14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检查榆中校区工作 03-14
- 兰州大学成功加入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 03-10
高考招生
- 兰州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