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农: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融合。近日,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提升大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打造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
岭南文化是共同的底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岭南文化在三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叶农:粤港澳同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香港、澳门是该地区三个重要的城市。虽然三地在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在文化上却是同源同根。从历史上看,三地的文化起源是相同的,文化发展历程是一致的。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均起源于中原文化的南播,而粤港澳地区共同文化的诞生,则始于秦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并在粤港澳地区设立隶属于南海郡的番禺县。秦朝大军的南下,带来了中原移民。而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融合岭南地区居民的原有文化,形成了岭南文化。因此,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开出的一朵奇葩,是岭南地区居民共同创造、认同与传承的文化。
此后,至唐宋时期,源源不断南下的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区的文化继续融合。从宋代开始,岭南文化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岭南文化包含了海洋文化的特色,这里的居民勇于开创,敢于探索,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具备了在海外传播岭南文化的责任感。岭南文化还整合了海外文化与外来文化。因此,在珠江口两岸,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西翼文化带以及东翼文化带。
岭南文化的主体是以广州话(又称“白话”)为载体的广府文化。一句广州话,可以勾起无数乡情,也是粤港澳地区居民相互认同的基本纽带。
粤港澳地区的居民,为岭南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文化的主体,是三地居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三地居民交流的基础,也是三地居民共同身份认同的底色。
培养认同岭南文化的新一代青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您认为人文湾区建设应着重在哪些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
叶农:第一,要促进全社会认识岭南文化在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虽然存在“三种关税”“三种货币”,在文化上却是一致的。因此,要基于人们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推动克服各方面困难,突破湾区发展困局。
第二,要促进全社会共同培育岭南文化,展现文化自信。要在湾区培育以岭南文化为核心、融合多元文化的文化体系。
第三,要从教育入手,推动文化建设。应在学校课程中加入岭南文化的内容,如学唱粤曲、学演粤剧等,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岭南文化。应在各级学校内开设传统文化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一至两门传统艺术。
第四,从港澳青年入手,推动其对岭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要多举办针对港澳地区中学生的“广府文化”学习体验班和针对大学生的“岭南文化”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交流活动,让港澳青年亲身体验丰富的岭南文化。要着眼未来,从港澳青年入手,培养认同岭南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助力湾区建设。
提升大湾区国际文化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表示,在大湾区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大湾区国际文化形象,积极开发粤港澳深厚的侨乡文化资源。在您看来,如何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
叶农:推动一种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忌急躁与浮躁。这一过程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弊端,如文化的异化、与其他文化的排斥或冲突等。因此,在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时,不能简单地将岭南文化的弘扬寄托在几个简单的工程上,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不能采用政绩工程的做法。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努力争取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首先,要加强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工作。应调动广大研究者的积极性,从学术上加大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力度。将岭南文化提升到学理的高度,争取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掌握岭南文化研究的主导权。
其次,要加强岭南文化收集保护活化教育工作,让岭南文化植根在粤港澳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产生一批有代表性、深入人心的文化成果,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后,对于岭南文化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建设人文湾区的角度来看,澳门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能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哪些有益的资源和经验?
叶农:澳门形成了中外文化并存的特色。从建设人文湾区的角度来看,澳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担当起在珠江口西岸弘扬中华文化的角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努力发掘与宣传澳门特色文化的同时,可将相关的经验与教训,与广东其他城市进行分享,共同促进粤港澳地区人文湾区的建设工作。作为世界级旅游中心,澳门在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华文化,将澳门打造成为一个向全球宣传中华文化的窗口。此外,澳门可以通过“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向葡语国家的传播。(2019年08月02日)
记者 李永杰
原标题: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访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908/t20190802_4950383.shtml
责编:苏运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叶农: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
- 上一篇:陈联俊:网络空间党的政治建设问题探析
- 下一篇:夏泉:孔子故里寻思
相关推荐
- 我校微视频作品《入党为民——张德昌》入选教育部关工委2021年“读懂中国”优秀作品
- 我校邀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护人员进行线上主题交流
- 我校首个获滚动资助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顺利结项
- 我校与海外孔子学院携手战“疫”
- 学校党委召开工作会议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
- 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媒体多语种报道暨南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外教的抗疫故事
- 【擦亮暨南金字招牌】首次突破70项 我校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6
- 1500余名暨南学子“三下乡”: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扶贫”与“振兴”的深度
- 《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研究》(英文版)入选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全球暨南人分享暨南记忆 共话“知校?爱校?荣校”故事
- 2021年QS亚洲大学排名公布 暨大亚洲排名上升10位
-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一行考察调研深圳旅游学院
- 暨大附属学校:按规定时间开学 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网络教学
- 林如鹏书记讲专题党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新担当新作为与暨南大学共奋进
- 我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 我校高昊教授荣获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
- 打破5项纪录!暨南大学第四十六届田径运动会举行
- “暨”是“邑”家人 同行一座“侨”
- 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前中国驻外大使李华新在暨南园开讲
- 校领导赴番禺校区参观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主题展览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研讨会 03-14
- 第三批“广东省绿色学校”公布 暨南大学上榜 03-11
- 暨南大学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 03-09
- 陈志平:书法的学术脉络和学科走向 03-09
高考招生
- 暨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5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3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0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