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江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学校办学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我校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5-10年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就是“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在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更高、任务更硬、时间更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抓住历史机遇期和关键期,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一、超前识变,领会高等教育新变化
2018年被称为“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启动年”,2019年则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年”。2018年以来,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成功召开,教育部“高教40条”重磅出台,“六卓越一拔尖”2.0和“双万计划”全面启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首先要求我们认清当前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一是高等教育格局正在深刻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必须从基础支撑作用向引领辐射作用转变,发展模式必须从规模扩张、均衡发展向强化特色、增强实力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是人才培养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迅速发展,新领域、新产业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被压缩调整。这种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提出了挑战,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成为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是“双一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校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全面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二、积极应变,明确一流本科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当前,高校之间已经形成了“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变,把“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
一是要深刻理解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流本科教育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流的专业,且具有鲜明的优势特色;一流的师资,并配置到本科教育中;一流的课程,能够被国内外学习者认可;一流的管理,形成支持与服务本科教育的合力;一流的生源,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一流的毕业生,能胜任未来需求的引领性人才。就我校而言,在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高水平教学队伍、交叉创新课程、毕业生总体层次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充分依托学科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学科资源向优质本科教学资源转化、优越区位优势助推专业布局优化、卓越师资反哺卓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科学谋划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在刚刚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吴岩同志强调:“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是总书记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教育部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新增布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481个、“机器人工程”专业187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122个,另有59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多所“双一流”高校实施学部制改革推进学科交叉,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大幅度调整专业数量,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无锡各地建立分校,这些都成为学校未来竞争特别是一流本科建设必须考虑的外部环境。我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曾经走在全国前列,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健全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按照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科学规划“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三、主动求变,形成内涵发展新格局
按照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未来一个阶段,学校将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关键,扎实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指引,全面启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过加强学生健全人格和复合能力培养,精心设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逐步卓越,探索线上线下混合的辅修专业,打造知名教授领衔的新生研讨课,创新设计专业自主课程,完善成长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深化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一体两翼”三校区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意时尚等方面的新专业。围绕“六卓越一拔尖”2.0版和“四新”专业要求,以一流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为重点,用国际“标尺”引领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完善拔尖型、研究型、实践型、复合型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关键,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变轨超车”的重要载体,下一阶段学校将着力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推广小班教学、混合教学,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引领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共享,打造具有江南大学特色的卓越核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项目、“互联网+”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五大“金课”。
四是以协同育人平台为支撑,多维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科教协同,引导教师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运用于教学,将一流学科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流教学内容;加强产教融合,打造一批优质的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共建基地、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国际协同,搭建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推进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推进“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合作,提升学科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五是以质量文化建设为保障,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其核心就是质量。学校将对照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全方位监测,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理念,加强“管、办、评”机构有效协同、约束-培养-激励机制紧密配合,推进评教评学机制改革,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以课堂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的常态监测评估新模式,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江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相关推荐
- 至善讲坛前沿科技系列讲座《天然香料——美丽健康生活》举行
- “天下江南人·智汇太湖湾”第六届创业嘉年华暨第二届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举行
- 江南大学无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中心组赴南通大生集团开展“学党史,访名企”学习实践活动
- 设计学院党委举行“七一”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 践行青春使命,传递教育关爱——外院学子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江南大学召开“一院(部门)包一省(市)”本科招生宣传工作推进会
- 校党委书记朱庆葆一行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视察指导工作
- 成长为一个诗人 ——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分享会
- 国际教育学院与北美学院党委举行“七一”专题党课
- 校领导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讲授主题党课
- 我校举办文浩科学馆落成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 我校13门课程获批2018-2019年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 理学院2021届本科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显著
- “商学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160讲举行
- 王顺法客座教授聘授仪式暨作品研讨会举行
- 物联网工程学院举行暑期安全管理工作提示会
- 我校教师参加“2019高校教与学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做分论坛报告
- 老同志“健康云讲座”顺利举办
- 校领导参加人文学院汉语1805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
新闻公告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召开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03-17
- 我校召开网上办事流程建设推进会 03-16
- 我校召开网上办事流程建设推进会 03-16
高考招生
- 江南大学201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江南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