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葛均波院士率“中山心之队”再创新举
新闻中心讯 7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率“中山心之队”成功实施全球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手术,这标志着我国二尖瓣反流治疗进入了新阶段。作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葛均波院士再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切为了病人”的医者仁心。
葛均波院士被誉为国际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并于2017年分别获授“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和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此次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实施的全球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手术,患者是一名73岁女性,术前存在极重度二尖瓣反流,术后即刻反流减少为轻度。同时,患者在术后即拔掉呼吸机插管,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恢复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外科手术。该例手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和心外科联合实施,葛均波、王春生、周达新、魏来、潘文志、潘翠珍、郭克芳等专家共同参与。
据介绍,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估测我国约有1000万严重二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反流同时也是严重的心脏疾病,影响着患者的寿命,譬如并发心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只有3至5年。二尖瓣反流治疗既往只能通过外科开胸手术进行二尖瓣置换或者修复,然而外科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巨大、痛苦程度深、危险系数高等缺点,一些年老体弱、合并症多的患者因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最终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葛均波院士团队此次手术使用的器械ValveClamp,其技术原理与目前在全球应用的MitraClip相同,都是依照外科的“缘对缘缝合”技术。目前,ValveClamp一代产品为经心尖植入,在心前区开一个3至5cm切口,在心脏穿刺5mm入口,即可完成手术,这为二尖瓣反流患者中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以及不愿接受外科开胸手术的年轻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对于MitraClip,ValveClamp具有输送系统型号更小、捕获范围更大、适应证更广、操作更简单等优点。ValveClamp原始创意由葛均波院士团队提出,并将专利转让给相关企业进行后期的合作研发。同时,该器械的研发,也是葛均波院士创立的心血管创新俱乐部的代表性成果。如今国内尚未有上市的二尖瓣反流微创介入治疗器械,ValveClamp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二尖瓣介入治疗器械。此外,ValveClamp也申请了国际专利,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潜力。
据悉,就在葛均波院士率“中山心之队”再创新举前不久,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颁发通知,决定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向“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葛均波同志学习的活动。此举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凝聚起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用先进典型的力量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
决定指出,葛均波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对患者,如待亲人;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同事,提携带领;对医术,精益求精;对行业,开拓创新。他为“心”而辛苦,因为他的心中装满了无数病人;他也为“心”而欣慰,因为他的努力拯救了无数患者和家庭。
决定还指出,葛均波同志是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者爱国为民、医术精湛的优秀典型,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杰出榜样,是留学归国人员报效祖国、心系人民的先进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职业精神的优秀代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者和留学归国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号召全市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学习葛均波同志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化作牢记使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服务人民健康的家国情怀;学习葛均波同志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努力攻克医学难题,攀登医学高峰的奋斗精神;学习葛均波同志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葛均波同志放弃优厚待遇、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医者仁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葛均波院士率“中山心之队”再创新举
相关推荐
- 新一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集体参观“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
- 第十六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怎么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来到复旦协同视察,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参加
- 2020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师资培训班暨复旦上医第三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提高班举行
- 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相辉讲堂”专场讲座举行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班子亮相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实质推进
- 首届中国医师节 一批复旦医师受到表彰
- 教育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研究成果发于《自然》主刊,类脑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构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 王阳:基础教育阶段优秀生源过度集中影响教育生态
- 军训首日,大家准备好了!6700多名复旦本科生迎来14天军训
- 复旦大学教授刘钊著《古文字构形学》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 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面对疫情大考,复旦怎样答题
- 徐汇区与复旦上医召开区校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座谈会
- 张维为: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 青岛市党政代表团到访复旦大学
- 生物医学研究院和附属肿瘤医院柳素玲团队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潜在的治疗新策略
- 焕发青春活力 助力新时代 校长许宁生在复旦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 复旦大学新增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点数累计41个
- 复旦大学召开医教研“十四五”服务上海专题座谈会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