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社会责任感应成为学科竞赛评审指标
五彩缤纷是大自然的本色。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们也是绚丽多姿的。
义务教育与标准化考试构筑了目前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而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对人才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眼于公平而设立的各类标准化考试无法实现多样人才的筛选,而各类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
学科竞赛,往往由学会主办,关注参赛者在某方面的特长,考察他们的学科能力。有些学科竞赛,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所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中考或高考,这些笔试通常采用高难度、高挑战度的题目,筛选并奖励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出众的选手。有些学科竞赛,围绕项目展开,选手通过记录项目开展的过程并展示项目的成果,反映其在某学科深入发展的潜力。而体育类、艺术类的学科竞赛,对标成人的比赛,层层筛选今后参赛的苗子。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目前本土的学科竞赛大多局限于学科之内,并不关注选手的社会责任感。在笔者参与的科学类竞赛中,部分竞赛的评审流于形式,变成了数论文、数专利、数奖项,不仅没有形成选手和评委的互动,无助于培养选手的科学精神,反而助长了拜物主义,与科学的社会责任相悖。
其实,科学类竞赛最需要重视选手的社会责任感。
面向高中生的科学天才奖(Science Talent Search),每年有超过1800名提交独立研究的选手,已举办79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学竞赛。它吸引了无数的出类拔萃的年轻人,鼓励他们探讨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培养他们解决社会难题的必备技能。获得2020年大奖的选手,或者基于卫星图片成功预测了地区的谷物产量,或者优化了人工智能学习的算法,或者尝试降低了工业气体燃烧器的废气排放。
主要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iGEM),源自200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合成生物学竞赛,规模从当年的5支队伍,发展到了每年超过40个国家、300支队伍、接近6000人参赛。它鼓励参赛队伍使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各地,解决当地的问题(Local people solving local problems all around the world)。在其官网给出的例子中,有队伍致力于病原菌的检测,有队伍关注重金属污染的检测,还有队伍帮助优良作物的培育,或者监控每日饮水的质量。
复旦大学自2011年开始参加iGEM,队员主要是三年级本科生,分属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数学学院等。2020年的项目关注了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群体由于钙流失导致的骨质疏松,提出可用在肠道定植后分泌钙结合肽的益生菌促进人体的钙吸收。今年,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团队能从众多欧美队伍中争得B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奖项、并被提名Best Education和Best Inclusivity等奖项,正体现了学校全面育人的措施,切实提升了在校生的家国情怀,使得科学项目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内,而逐渐开始关注弱势群体、面向社会需求、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指导参赛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在学科竞赛中,关注选手的社会责任感是切实可行的,选手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可以被评审的。
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科学类的学科竞赛势必会鼓励选手的探索与创新。但是,选手做什么项目、选手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是不能脱离其生活环境的。即使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人员,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源自国家发展的瓶颈,而非空中楼阁。在学科竞赛中,首先需要建立否决性评审指标,对于明显超出选手认知范围、明显超出选手所在学校可调动的资源的项目,一票否决。
其次,在学科竞赛中,需要细化对项目应用前景的评审,鼓励对选手所在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项目参赛。
在操作中,其一可以将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列为指标,鼓励已经切实应用的项目参赛;其二将预计产生影响的范围列为指标;其三将目标对象因此获益的程度列为指标,鼓励切实提高目标对象幸福感的项目参赛。
再次,在学科竞赛中,需要将选手与其所在环境的互动程度列为评审指标。一方面,参加竞赛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记录与项目导师互动从而推动项目的过程有助于选手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也有助于选手在赛后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源自选手生活环境的项目,通过选手与环境的互动,被检验、被改进、被充实。关于后者,2020年新南威尔士大学iGEM队提出的使用耐热共生藻缓解海水温度升高对珊瑚的影响的项目对笔者很有启发。该项目的提出源自去年2月选手所在的大堡礁区域发生的五年内的第三次大范围的珊瑚白化。团队在项目进行中,与岛礁原住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者、海岛勘探、海岸巡逻、观光旅游、商业捕鱼等多方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保了在开放海域内引入耐热共生藻是切实可行的,并在解决不同人士的担心的过程不断完善优化了项目。而且该团队记录的互动过程的文字、图片及反思,为该项目及其他项目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有助于选手长远发展的学科竞赛不仅仅应该讲科学,也要关注科学的应用。选手的项目不应该局限在实验室内。笔者认为,在学科竞赛中,关注选手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切实可行,而且是必须的;尤其是已经被纳入了高校自主招生打分指标的学科竞赛。社会发展不仅仅需要多样的人才,更需要心怀社会的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蔡亮:社会责任感应成为学科竞赛评审指标
相关推荐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引发复旦师生热烈反响
-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人民日报》头版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工作
- 姚凯: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 杨庆峰:疫情之中的情绪与记忆
- 唐亚林: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 尹晨:两个维度理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携手走过9年,复旦与永平续写了哪些温情故事?
- 【新时代@教育】四位复旦人分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上海教育功臣”
- 培养未来的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英才班举行开班仪式
- 志德书院原创老校长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面向新生上演
- 同济大学副校长蒋昌俊一行访问大气科学研究院
-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陈宝生任主任委员
- 沈国兵:以一体化和高质量服务新发展格局
- 王小林: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科技创新 融合共赢 2019复旦·思源全球领袖论坛举行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光明日报》:三全育人我当先 服务师生我创优 报国成才我奋斗
- 提升网课互动体验 来看复旦人气教师熊浩是怎么做的
- 观看红色电影 重温爱国情怀 党史纪录电影《重生》走进复旦大学
- 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2021年复旦大学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分享会举行
- 姜义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