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大金和李明清课题组研究发现蜕膜NK细胞驻留障碍致自然流产新机制
10月8日,《自噬》(Autophagy)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明清研究员和李大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雷帕霉素通过触发蜕膜基质细胞自噬介导的蜕膜NK驻留进而防治自然流产》(“Rapamycin prevents spontaneous abortion by triggering decidual stromal cell autophagy-mediated NK cell residence”)。研究发现蜕膜NK细胞驻留障碍致自然流产新机制,并借助动物模型报道了小剂量雷帕霉素在防治自然流产中的潜在价值。
自然流产的人群发病率高达10-15%。尽管已知自然流产的各种病因(如染色体、子宫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子宫内膜感染和免疫因素等),然而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仍有较大比例的自然流产的病因仍无法解释。子宫内膜蜕膜化不良已被认为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义的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还包括NK细胞的大量浸润和富集。然而,目前针对蜕膜NK细胞(dNK)驻留和富集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伴随蜕膜基质细胞(DSCs)自噬水平显著升高,并进一步促进了dNK在正常妊娠期蜕膜组织的富集和驻留。从机制上讲,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MITF-TNFRSF14/HVEM信号传导,并以MMP9依赖的方式进一步上调多种细胞粘附分子(Selectins和ICAMs等)来实现。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患者存在DSC细胞的自噬水平减弱和dNK驻留不足。耗竭NK细胞的孕鼠出现胎盘血管重塑差,着床数量降低和胚胎丢失率的显著升高。干预研究中发现,低剂量的雷帕霉素(一种已知的自噬诱导剂,同时又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过激活MITF-TNFRSF14/HVEM-MMP9-粘附分子轴,可以显著促进孕鼠子宫内膜自噬和NK细胞的驻留,并改善自然流产孕鼠的胚胎丢失。该研究揭示了蜕膜基质细胞自噬驱动dNK细胞驻留的新分子机制,为预防自然流产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治疗策略(如图)。
雷帕霉素通过触发蜕膜基质细胞自噬介导的蜕膜NK驻留进而防治自然流产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卢晗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杨慧丽共同完成,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明清研究员和李大金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为第一发表单位。该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复旦大学“卓越2025”-卓学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卫健委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导向”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20.183351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大金和李明清课题组研究发现蜕膜NK细胞驻留障碍致自然流产新机制
相关推荐
- 【上海论坛2019】复旦大学与悉尼大学签署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
- “复旦党校微党课”第二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 孙德刚: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为何乏善可陈
- 上海论坛2019第二次筹备汇报会召开
- 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复旦研究生的“云课堂”
- 复旦大学余勇夫、秦国友课题组在孕期高血压疾病和子代心血管健康领域取得进展
- 全国人大代表许宁生传达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
- 缅甸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复旦大学
- 焦扬:115年栉风沐雨,复旦始终与民族休戚与共、与祖国同心同行!
- “光华论坛特辑”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5周年系列讲座开讲
- 中国大学智库论坛2018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复旦-华为战略协同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 复旦大学周鸣飞团队在化学键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复旦大学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 部校共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次工作推进会举行
- 我与武汉!这些身边复旦人的“抗疫”故事,真的动人……①
- 复旦大学2月科研成果一览
- 杨新宇 金理:在现代与多元中不断前行的上海文学
- 上海市发改委与复旦全面合作 奋力共创上海新时代新奇迹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